一代风范励后人——追忆空军老报人张炳根

日期:08-17
基层官兵之家

原标题:一代风范励后人——追忆空军老报人张炳根

前些日子,空军报社组织《基层政工读物》创刊30周年笔会,大家回忆往日,饮水思源,不约而同想起一个人——空军报社老社长张炳根。早在1993年底,他带领报社领导班子,根据形势任务发展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需求,反复调研论证并请示空军党委首长和政治部领导批准同意,创建了人民空军历史上第一本公开出版的政工类专业期刊。30年过去了,当年他呕心沥血带领我们搞起来的这本期刊,在网络时代,仍靠内容和特色而颇受欢迎,老社长如果知道今天这一切,一定会含笑九泉。

“张社长走了!”2010年11月24日下午2时15分,我在家里突然接到庆春副社长发来的一条短信。

这怎么可能?他才67岁啊!20多天前和老社长见面时,虽然知道他一直有病,可精神还不错,脸色红润润的,我当时也没怎么在意。他还亲手剥开一个橘子递给我,我们聊了个把小时,谈起扩期改版后的报纸,老社长有说不完的话,走时拉着我的手又叮嘱了好一会儿……才这么短的日子,老社长怎么一下子说走就走了呢?

我不敢也不愿相信这是真的。当天下午3时多,王斌社长和庆春副社长从武警总医院回到社里,一句话还没说完,就哽咽着说不下去了。报社所有人都放下手头的工作,集体为老社长默哀3分钟,和老社长共事多年的老同志一个个难过得流下了眼泪。

老社长真的永远离开了我们!我顿时感到心灵上的一座山塌了。往事潮水一样涌了上来。

我来报社那年26岁,老社长当时也就四十七八岁的样子,一脸的和善之气。记忆中,他要么是伏案写稿改稿,要么是拿着报纸大样,从这个处室跑到那个处室,一天到晚忙忙碌碌。

1993年底的一天,老社长把我从一处叫到他的办公室:“《基层政工读物》正在筹备创刊,现在缺人手,你收拾一下,跟白凤昆主编过去吧。”此后,每期《读物》的校样一出来,我就要给老社长送去审看,他用红笔改过的地方,我总要仔细琢磨一会儿。他曾对我讲:“你刚来报社,跟着白主编扎扎实实把编校的功夫搞好。才能当好一个编辑。十年磨一编,党报编辑从一开始就要把思想作风搞端正。

一年后,当我沉浸在《读物》繁杂的编辑工作中,有一天老社长找到我说:“小陈啊,你在刊物锻炼了一年,社里年底工作有些调整,三处准备创办一个《基层官兵之家》专版,我们考虑让你来办,你过来吧,润祥处长会详细跟你谈。”

1995年新年伊始,,基层专版在老社长的关注下旋即上马,很快与读者见面了,每周一个版。专版办了个把月,当我自己感觉还不错时,有一天,老社长突然把我叫过去,皱起了眉头:“小陈啊,你咋搞回去了呢,基层版见不到基层官兵,怎么团政委的文章都往上发呢,基层官兵之家,要有家的感觉,就是要发动基层官兵写‘在我们连队这个家里’的新闻。”

当时,我感到一盆凉水倒在头上,老社长递给我一根烟,又接着说开了:“基层版你以后把握3条,一是营以上的稿子不要发了,二是每期至少要有5篇连队战士署名的稿子,三是每期要有15篇左右的发稿量,办法你自己去想。”

从此,我记住了老社长的每一句话。从那以后,基层版基层的味道一天天浓了,当年就有200多名连队战士稿件走上版面。社里组织好新闻评比,这个版一直排在最前面,至今有一些部队走上师团领导岗位的同志还记得当年的《基层官兵之家》,他们当中的一些同志在报纸上的第一篇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还记得1995年冬天第一次下基层部队采访,行前,老社长专门把我找过去当面交待:“你一个人下去,到基层采访一定要和官兵打成一片,多向基层的同志学习,不要摆架子,不要喝酒,不要收人家的东西。稿子要自己动手写。”

我刚到报社的头几年,老社长像这样面对面、手把手地给我带思想,教业务、传作风的事还有很多。老社长不光是对我,对其他年轻同志也非常关心,一有空就找我们几个年轻同志谈谈心,唠唠家常,或者谈谈报纸业务上的一些事情。

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次,老社长说起,现在的一些文章大而空,文风看来还是有些问题,一些同志不愿也不会写“一事一报”的文章,有的担心“一事一报”的稿子分量轻。其实古代一事一写的传世佳作是很多的。《史记》中《杨沫传》写的就是一件事:齐鲁交战,鲁国失败,鲁庄公献遂邑以求和。齐桓公和鲁庄公在柯邑签约,鲁将杨沫手持匕首胁迫齐桓公归还侵略的领地。全文200多字,把齐桓公与鲁庄公谈判的紧张场面,把杨沫的大智大勇,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出来。《新唐书》中的《白孝德传》,也是用不到600字的笔墨,完整地写出了白孝德智勇双全、擒杀刘龙仙的激烈场面。这是写历史,其实写新闻也一样,一件事也可以写出一篇好报道来。最近一事一报的稿件中,有的上了一版头条,有的还加了编后。看来,要写出“一事一报”的好新闻,一是学会选择典型的事,二是要善写典型的事。有一段时间,人民群众都普遍关心的冬贮大白菜,上了《人民日报》头条,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老社长为办好这张军兵种报纸,想了许多办法,不仅具体地指导我们的编辑工作,同时更注重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办报理念。他当时总结了四句话,作为我们办报的一个指导思想:“紧跟中心工作,正面宣传为主,坚持面向基层,多创名牌精品。”当时虽然是每周3期的四开四版小报,但报纸却办得红红火火,《记者走边防》《落实年话落实》《407唠嗑》巜在我们连队里》等好栏目一个接一个,试飞英雄邹延龄、抗洪英雄高建成、“导弹英雄营”、“甘巴拉英雄雷达站”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从《空军报》飞向军内外。

老社长在社长任上6年多,不仅下大力气抓“报头”,更重视抓“人头”,抓报社的长远发展和自身。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机关一些处室还在用“四通”的时候,他提出来给报社每人配发了一台“386”微机。为了适应形势任务发展对报纸宣传工作的新要求,他带领大家使《空军报》告别沿用几十年的铅印历史,用上激光照排的先进手段。之后,在他的推动下,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在军兵种报纸中第一个创办了彩印的周末文化特刊,在全军新闻界传为一段佳话……

老社长有长者风范,宽厚,谦逊,律己,严明。当时,社里只有1台配给他的工作用车,但他很少用,自己有什么事总是骑上单车。而碰到谁家大人小孩生病了,或者老家来人接站送站什么的,他知道后马上就让司机去接送。1998年老社长退休后,糖尿病一天比一天重,病重时他自己搭乘出租车上医院看病,从不肯麻烦社里面。后来社领导知道了,一次次派车派人过去照顾他,报社一些老同志听说了,也经常到医院去看望他,他见人就讲,给组织上和同志们添麻烦了,感到非常的过意不去。而逢年过节,我们这些老部下去家里看望他,他总要给孩子一点压岁钱,把我们送出好远好远。

老社长走后没多久的一天,王斌社长和我一起去他家中看望,他爱人含泪拿出老社长留下的一封简短遗书给我们看:“是党把我这个从小当放牛娃的孤儿,培养成为一个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我现在的一切都是党和部队给的,我走后交待你们3件事:一是决不准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添任何麻烦;二是我身后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三是女儿远在国外工作,路太远不必通知他们一家回来,事后告诉就行了。”

这三句简短的话,就是一个写了一辈子文章的老报人留给家人和这个世界的最后文字。

时光飞度,一晃14年过去了,回想起自己30年前初进空军报时的那些个往事,我们有很多话想和老社长说说,零零碎碎地记下这些文字时,老社长的音容笑貌又回到我的眼前……

(作者系原空军报社副社长,空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首谈经济愿景被经济学家打“不及格” 同一议题、同一地点:哈里斯与特朗普针尖对麦芒 以色列北部遭数十枚火箭弹袭击 周边城镇拉响警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