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刘皓然]当地时间13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遇刺一事令世界为之瞠目,而原本应保护其生命安全的美国特勤局也因“重大疏漏”被送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历史悠久的特勤局曾一度是“荣誉与精英”的代名词,百余年间不乏“高光时刻”,近年却是每况愈下、频繁陷入各类丑闻。刺杀事件发生后,隶属于美国国土安全部的特勤局将面临国会方面的严厉追责,一场内部整改似乎已迫在眉睫。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14日报道称,宾夕法尼亚州执法部门在特朗普遇刺后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指出前总统的安保工作由美国特勤局领衔,称该机构“有责任事先评估安全、排除威胁”;而特勤局工作人员却压根没参加这场发布会。多家媒体反映,枪击案发生前曾有现场目击者发现了枪手的可疑行踪,并分别告知当地警方与特勤局工作人员,而这两方却并未予以响应。事后美联社报道称,集会期间向特朗普开枪后被击毙的男子约20岁,居住在宾夕法尼亚州。执法部门消息人士向美国广播公司新闻网透露,枪手站在会场旁边的屋顶上,用一支AR式步枪发射了多达8发子弹,尽管屋顶在竞选活动之外,但距离特朗普演讲的地方不到150米。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布了枪案的实况视频,同时质疑道:“为什么他们(特勤局)不能在他开枪前把他击毙?”印度《经济时报》称,这场袭击事件引发了外界对特勤局安全规程的严重担忧,特朗普的主要支持者、美国富商马斯克更是直言该机构的领导层应当引咎辞职。国会众议院议长约翰逊表示,众议院方面将会“尽快传唤”特勤局局长切特尔及其他涉事官员出席听证会,众议院监督和问责委员会主席科默也表示“美国民众有很多问题需要他们来回答”。
美国特勤局早在1865年就已成立,当时该机构隶属于美国财政部,其主要职能是为了应对内战过后猖獗的假钞问题,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事实上,特勤局至今仍然沿袭着这一职能,只不过业务范围从“查假钞”拓展至防范金融诈骗、电信诈骗以及不法金融活动等。不仅如此,特勤局也是美国最早的情报与反情报机构,只不过其诸多早期职能之后被联邦调查局(FBI)、中央情报局(CIA)以及缉毒局(DEA)这些“后辈”们接管。
1901年,美国第25任总统麦金利不幸遇刺,特勤局的职能发生重大转变,在国会的要求下于1902年开始为国家领导人提供不间断的保护。1968年,随着呼声极高的民主党总统“准候选人”罗伯特·F·肯尼迪遇刺,特勤局又开始着手为总统候选人提供保护。截至目前,受到该机构保护的政要已不仅限于总统、副总统(包括当选的总统、副总统)与前总统及配偶,还包括现任和前任总统未满16周岁的子女和孙辈;除此之外,特勤局还要负责为到访的别国领导人、特使等政要人物提供保护。即便如此,特勤局也并非只是一座“安保机构”,有美国媒体将其称作“全球部署的执法单位”,每年仅针对威胁总统人身安全的案件就要调查好几千起。
保护“自由世界的领袖”事关重大,美国特勤局信奉“零失败”,曾有一名特工这样说道:“如果你放松了警惕,很可能会改变世界的历史。”自该机构成立以来,曾涌现出不少英勇事迹,该机构荣誉墙上罗列着40名因公殉职的特工。1981年,特勤局特工对里根总统遇刺事件的快速反应被不少媒体奉为特勤局的“高光时刻”。截至目前,特勤局的人员规模已经达到7000余人,雇员年收入的中位数约为11.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86.2万元)。该单位的招聘条件相对苛刻,要求申请者须为美国公民、年龄在21岁至37岁之间。除此之外,该单位对于申请人的身体素质、视力与听力均有较高要求,还要对入围者展开严格的“政审”、背景调查,并进行体检、药检以及测谎仪检查。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称,即便入职后,新人第一年也是以接受培训为主,受训项目包括体能、枪械、急救和贴身保护等,还要着重培养生存技能及防诈骗意识。
遗憾的是,曾经高度注重荣誉的特勤局近年来却频繁传出各类丑闻,包括酗酒和召妓等,多次把脸从国内丢到国外。比如在奥巴马执政时期,9名特勤局雇员在哥伦比亚“打前站”时被爆深夜酗酒、带妓女回酒店,其中一人事后还拒绝付钱,惊动当地警方,最终搞成了一起国际丑闻。2015年,两名高职级特工不仅醉酒驾车,还径直撞上了白宫铺设的路障。2022年,一名特工在随拜登出访以色列期间竟与当地一名女子发生激烈肢体冲突,最终被以方遣送回国。
更为令人瞠目的是,一贯奉行独立原则的特勤局近年来更是失去了政治中立性。比如在“国会山暴乱”事件的取证中,调查人员发现特勤局竟有意删除了2021年1月5日至6日期间的相关短信;而在特朗普“干预大选”期间,前副总统彭斯甚至都不敢乘坐特勤局探员驾驶的车辆,对此美国《大西洋月刊》高呼“特勤局之耻”。《华盛顿邮报》特约撰稿人卡洛·莱昂尼在《特勤局的兴衰》一书中也曾批评该机构已经“崩坏”,亟待实施内部改革。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14日评论称,虽然美国政客及家人面临人身威胁的案例近年来并不少见,但有枪手竟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刺特朗普,这对于特勤局而言意味着“数十年来的至暗时刻”。
责任编辑:刘德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