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图/新华社
苹果十年造车梦已碎?据中新网援引外媒报道,知情人透露,苹果公司正在取消其制造电动汽车的计划,放弃了该公司历史上最雄心勃勃的项目之一。报道称,苹果公司这一决定,让其造车项目近2000名员工也感到吃惊。
据了解,苹果公司汽车团队的许多员工将被转移到人工智能(AI)部门,这些员工将专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项目,这也是公司越来越重要的优先事项。目前,苹果公司还未就此事进行公开的、正式的回应。
对这一消息,其实不只是员工意外,整个市场也很意外。不仅国内涉及造车的雷军、李想、何小鹏等人纷纷在社交平台对此发表看法,雷军甚至直呼“震惊”,特斯拉CEO马斯克也发文对苹果公司这一决定表示祝贺。
时至今日,市场也并没有忘记乔布斯当年介入手机业所产生的颠覆性后果,他几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产业,史称“iPhone时刻”,后面甚至干掉了诺基亚这些传统手机巨头。
而今,电动汽车当之无愧是当前的最大市场热点之一,因此,苹果的退出对市场的影响无疑将是深远的。
尴尬的“二选一”
从当前情况看,尽管此事还停留在“知情人透露”阶段,苹果公司也还未正式官宣此事,但市场反应不小。
在美股市场,消息爆出后苹果股价瞬间由跌转升,这显示出资本市场对苹果取消造车计划的某种赞许态度。苹果十年未造出车,资本市场也已经失去了耐心。
事实上,苹果调整造车计划一事早有苗头。今年初,苹果就决定,将电动汽车目标发布日期延后,由最早在2026年正式推出电动汽车,延迟到最早2028年正式推出。此外,苹果还降低了这款车的智能驾驶水平,从L4级降到L2+级别。
苹果的忠实消费者可能会对其放弃造车感到失望,但苹果公司高层和资本市场的想法却要复杂得多。其原因在于,在当前的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下,苹果造车与否已经不是一个必选题,而变成一种无奈的取舍。
苹果进军汽车产业,无疑具有巨大的市场想象力,但其面前却还摆着另外一个同样巨大的风口和任务:人工智能。
也就是说,苹果必须取舍到底押宝哪个风口成功率更高,哪个风口会更关乎苹果的未来命运,哪个更不容有失?进而决策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现在看,答案似乎要揭晓了。
对苹果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尴尬局面。因为,真正的强者不做选择题,但如今的苹果却必须面临“二选一”。这也反映出,乔布斯去世后苹果在创新领域的乏力。
▲资料图:苹果公司总部内。图/新华社
拥挤的造车赛道
库克接班以后,苹果在给股东创造价值方面可圈可点,几代手机卖得都不错,但再也没有推出什么颠覆性创新产品,也是事实。更关键的是,在电动汽车和人工智能两大领域,苹果都没能取得先手。
苹果进军汽车业,其实并不晚。早在2014年,苹果就提出了进军汽车业的泰坦项目(ProjectTitan),但十年过去了,苹果汽车依旧遥遥无期。
回头再看,电动汽车行业早已成一片红海,这个赛道也已略显拥挤:美国这边特斯拉一家独大制霸市场;在隔岸的中国,更是群雄并起,各领风骚。
在人工智能领域,苹果也正在面对类似的局面。苹果涉足人工智能并不晚,乔布斯去世前参与的最后一代产品iPhone4S就首次引入了智能语音助手的概念,也引发了各手机产商的跟风热潮。
但苹果在AI领域的市场引领,似乎也到此为止。后来ChatGPT横空出世,AI大语言模型市场爆发,此后文生图片、文生视频等各种应用接踵而来,苹果似乎都显得无动于衷。
在手机端,各安卓厂商都在布局边缘AI(EdgeAI),也就是把AI从远端向端侧(手机端)转移。边缘AI技术,很可能会激发智能手机业后续的一系列重大创新,但苹果依旧保持了平静,至今未见相关消息。
苹果的必争之战
如果是乔布斯时代巅峰期的苹果,或许根本不需要在造车和人工智能之间做选择题,完全可以两条腿同步前进。因为,当时的苹果独孤求败、足够强大,也因为捷足先登不需要拿出太多资源血战红海市场。
但无奈现在苹果先手已失,必须要掂量自己是否有精力展开两线作战。都很重要的两大风口哪个更重要?如果错失哪个会更致命?这是苹果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答案其实很清晰:AI对于苹果来说更致命。从报道看,知情人士也透露,退出电动汽车项目后,许多从事汽车研发的员工将被调整至人工智能部门。这些员工将专注于可生成的人工智能项目,这是该公司越来越重要的优先事项。
在国内,有电动汽车经营者也认为,苹果选择聚焦人工智能是正确的战略选择,人工智能会成为所有设备、服务、应用、交易的最顶层入口,是苹果的必争之战。汽车大获成功的必要条件仍然是人工智能。汽车的电动化是上半场,人工智能才是决赛。
当然,依然要强调的是,只要苹果没有官宣,苹果汽车的命运就还有转圜余地。毕竟,苹果到现在依旧未曾公开回应此事,谁也不清楚,这是不是苹果故意放出来的消息,以试探市场反应。
但不管如何,有一点也是确定的:今天的苹果,已经不再是不需要做选择题的那个强者。这也反映出苹果真实的市场地位。
曾几何时,苹果强大如“帝国”,仅仅在6年前,也还是史上第一家市值破万亿美元的公司。但时至今日,随着几个风口依次错过,微软也在与之争夺“全球市值第一公司”的地位,而其背后,还有英伟达这样的AI新兴势力在加速追赶。
这其实也提醒企业家们,在世界巨变的今天,强弱转换正变得越来越简单迅捷,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经营路上,当倍加谨慎努力。
撰稿/信海光(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