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巴基斯坦特约记者姚晓环球时报记者陈子帅]印度总理莫迪日前表示,印度政府计划将免费粮食计划延长5年。在外媒看来,此举及此前印度对大米等粮食的出口限制措施都旨在让消费者在明年印度大选前免受谷物价格上涨的影响。不过,在这些政策背后,印度农业依然“步履蹒跚”。彭博社15日报道称,印度一农业团体的负责人认为,养活14亿人口的印度农民“并没有真正得到帮助”。
美国地质调查局通过分析卫星照片获得的数据显示,印度耕地面积约为1.8亿公顷,面积排名全球第一,占全球总耕地面积的9.6%。据印度农业经济学家阿肖克·古拉蒂介绍,20世纪60年代,印度粮食短缺,严重依赖国际粮食援助。如今,印度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
不过,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发布的一份工作文件称,印度农业产量的增长主要依赖灌溉设施普及和可耕种土地面积的提升,在单位面积产量方面仍然不足。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仅在稻米产量方面,2023年印度每公顷稻米的平均产量为4.2吨,远低于越南的6.0吨和中国的7.1吨。
古拉蒂表示,由于人口不断增长以及耕地开发的边际效益降低,印度农业发展必须尽快从开发耕地转向提高生产效率。
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认为,当前印度在种子研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机械普及方面的投资额严重不足。
彭博社称,印度政府的目标是确保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公共投资达到该国农业生产总值的1%。但在2019-2021年期间,印度政府在这一领域的投资总额约为12亿美元,年均投资占比不到该国农业生产总值的0.5%。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农业农村发展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政府同期在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领域的投资总额约为66亿美元,投资额高于印度、美国、巴西三国的投资之和。
在印度人口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印度农业部门希望确保主粮自给自足的目标面临挑战。在农业政策上,一方面印政府在收购端对农产品高额补贴,给政府造成沉重财政负担;另一方面,中小农户享受补贴福利少,甚至负债累累,导致基层农业技术水平提升缓慢,单位面积产量提升乏力。
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各级政府每年在农业领域支付的补贴额超过250亿美元,包括农业贷款利息减免、化肥销售补贴和粮食收购补贴等。这些支出成为印度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不过彭博社称,很多此类补贴在地方上被层层截留,其利益分配成为地方政府的关键筹码。在很多地方,真正落实到中小农户的补贴份额严重不足。为保证农业生产,一些中小农户不得不借债生产,导致一些家庭的经济情况极度脆弱。
印度《电讯报》一篇评论文章也表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采取的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为印度农业发展带来帮助,但给政府财政带来巨大负担,而受益者却往往是大地主和中间商,农民获益较低。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小雪16日向《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称,印度政府花费财政收入购买粮食,一般来说,当财政赤字升高时,政府不愿提高收购价格,便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市场,最终损失只能由农民承担。
2020年9月,莫迪政府曾通过3项农业改革法案,希望通过大刀阔斧式改革大幅削减农业补贴。这一政策遭到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方邦的强烈抵制,担忧农作物价格下跌的农民也开始通过“进军新德里”的方式表达抗议。莫迪政府最初斥责抗议者受当地大地主唆使,表示改革不会对普通农户收入造成影响。但抗议持续一年后,莫迪政府不得不选择妥协,于2021年11月宣布撤销3项改革法案。
如今,部分印度农村地区正试图通过建立生产者互助组织的方式提高农业产量。例如,在马哈拉施特拉邦,一些生产者互助组织共同筹资租借或购买农业机械。但这些组织的规模仍然较小。彭博社称,根据此前经验,这些组织一旦扩大规模,则会面临官僚主义、腐败和政府干预等问题,大规模推广这种模式并不容易。
责任编辑:祝加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