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18日,为期两天的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共体)成员国军事首长会议在加纳首都阿克拉结束。
西共体政治、和平与安全事务专员阿卜杜勒-法塔乌·穆萨在当天的闭幕式上表示,西共体部队军事干预尼日尔的日期已经确定,穆萨强调仍在寻求与尼日尔军事当局的和平接触,目前西共体的调解团正在准备进入尼日尔进行谈判。
7月26日,尼日尔总统卫队部分军人扣押总统穆罕默德·巴祖姆。当天深夜,政变军人代表经由国家电视台宣布解除巴祖姆总统职权,成立保卫祖国国家委员会,总统卫队长阿卜杜拉赫曼·奇亚尼出任主席,由这一军政权接管国家事务。7月30日,西共体召开紧急会议,向尼日尔政变军人下通牒,要求一周内释放巴祖姆并恢复其职权,,否则将采取包括军事干预在内的一切措施。
两邻国向尼日尔部署战斗机
“任何军事干预相当于宣战”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17日,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共体)成员国的军事首长在加纳首都阿克拉举行会议,与会各方就对尼日尔进行军事干预的可能性进行讨论。本月10日,西共体第二次特别峰会决定启动西共体待命部队,以帮助尼日尔恢复正常的宪法和社会秩序。
西共体政治、和平与安全事务专员阿卜杜勒-法塔乌·穆萨在当地时间18日的闭幕式上表示,西共体部队军事干预尼日尔的日期已经确定,“我们已经同意并微调了干预所需的内容,只要下达命令,我们就准备出发”。
当地时间8月18日,尼日尔国家电视台播出的新闻称,马里和布基纳法索已经向尼日尔部署了战斗机和直升机,以应对针对尼日尔任何形式的“侵略”。此外,马里和布基纳法索的参谋人员也在尼日尔首都尼亚美与尼日尔军方会面,并制定了相应计划,以应对西共体可能进行的军事干预。
7月31日晚,布基纳法索和马里过渡政府就尼日尔局势发表联合声明,声明警告,“对尼日尔的任何军事干预都相当于对布基纳法索和马里宣战;对尼日尔的任何军事干预都将导致布基纳法索和马里退出西共体,并采取自卫措施支持尼日尔武装部队和人民”。
据澎湃新闻援引英国《卫报》报道,非洲联盟可能成为另一个阻碍。当地时间8月14日,非盟和平与安全理事会就尼日尔局势召开会议,一名外交官在接受法媒采访时表示,这次“艰难”的会议否决了西共体军事干预的提议,“南部和北部非洲国家强烈反对任何军事干预”。
非盟委员会主席法基
据美联社8月11日报道,两位不具名的西方国家官员透露称,尼日尔军政府向一位美国高级外交官表示,如果尼日尔邻国试图采取军事干预措施恢复被废黜的总统穆罕默德·巴祖姆,那尼日尔军方将处决他。
欧盟准备对尼日尔实施个人制裁
美国警告:不要与俄或瓦格纳合作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9日,尼日尔政变军人指责法国无视禁令,当天允许一架“军用飞机”从邻国乍得起飞,越境进入尼日尔,在尼日尔领空的时间段为当地时间上午6时39分至11时15分。政变军人同时还指责法国释放了部分“恐怖分子”。
对此,法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否认尼日尔政变军人的指责。法国外交部说,飞机起飞前获得了许可,且有书面确认。法国军队也没有释放任何的恐怖分子。
据北京日报,法国是20个非洲国家的前殖民宗主国,几十年来始终努力维持在非洲大陆的强大影响力。在尼日尔,法国仍部署有1500名士兵以及无人机和战斗机。英国《金融时报》10日刊文称,法国“就像幽灵一样”一直在非洲游荡,但一系列做法却导致反法情绪不断升级。随着“最后盟友”尼日尔文官政府倒台,尼日尔已成为法国在萨赫勒地区的一座坟场。
值得注意的是,马里、布基纳法索在2020—2022年经历多次政变后,接管政权的军政府均与法国分道扬镳。
为斡旋尼日尔局势,美国代理常务副国务卿纽兰8月7日访问尼首都尼亚美,但无功而返。8月12日,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发表声明称,欧盟准备对尼日尔实施个人制裁。在为西共体军事干预尼日尔“做准备”的同时,欧盟也支持寻求和平解决方案。
据环球时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8日也严厉警告尼日尔不要与俄罗斯或瓦格纳合作,并称“瓦格纳所到之处,死亡、破坏和剥削会随之而来”。美国强势介入尼日尔局势并发出军事干预威胁在国际上引发激烈争议。美国此举被认为主要是为了增强对非洲的控制力,以便更大限度地攫取非洲资源,同时削弱俄罗斯等大国在非洲的影响力。
中使馆紧急提醒
据中国驻尼日尔大使馆公众号17日消息,当前,尼日尔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蒂拉贝里、阿加德兹及迪法大区等地恐袭事件多发,造成较严重军警、平民伤亡及财产损失。中国驻尼日尔使馆已加强同尼当局交涉,促其采取必要措施保护中国公民人身财产安全。
中国驻尼日尔使馆提醒全体在尼侨胞近期暂勿前往尼日尔蒂拉贝里、阿加德兹及迪法大区,谨慎前往尼日尔其他地区。已在当地人员和机构密切关注安全形势,保持高度警惕,加强安全防范和应急准备,减少非必要外出,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如遇紧急情况,请及时报警并与中国驻尼日尔使馆联系。
鉴于上述地区特殊情况,如中国公民坚持前往或驻留有关地区,可能导致当事人面临较高安全风险,并影响获得协助的实效。(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薄晓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