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有一家顶尖企业决定撤出印度: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企业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决定跑路,不跟印度玩了。
搞笑的是,富士康前脚刚叫停了约合1410亿元人民币的印度芯片项目,外媒又爆出华特迪士尼公司考虑从印度业务中“抽身”的消息。
富士康为何撂挑子不干了?
富士康官方声明没有给出原因。但明眼人都知道,印度的营商环境绝对是“杀手”级别的。众多外资企业纷至沓来,最后又铩羽而归。
近年来,美国和一些盟友限制本国芯片企业对华合作,这让印度看到了机会。2021年12月,印度政府宣布一项约100亿美元的芯片产业激励计划,承诺向企业提供多达项目成本50%的奖励。这一激励计划旨在吸引全球芯片制造商来印度投资设厂,以增强“在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的实力,同时也为了在将来能上桌跟中国比比拳头。
靠着100亿美元的芯片产业激励计划,印度在2022年收到三份建立工厂的申请。除了韦丹塔-富士康合资企业,还有总部位于新加坡的IGSS风险投资公司和全球财团ISMC公司。然而,印度政府的这三大芯片项目均出现了问题。
2022年2月,富士康在官网宣布和印度韦丹塔集团签署了印度半导体制造业谅解备忘录,将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在印度生产半导体。同年9月,双方签署协议,计划建立半导体及显示器制造工厂。当时,印度总理莫迪称这一项目是提升印度芯片制造雄心的“重要一步”。
事情本来进展得挺顺利,奈何事不如人愿。先前莫迪政府画出的数十亿财政补贴大饼,富士康愣是没见着。多番拉扯,经历快一年“蜜月期”后,富士康悟了,宣布与印度韦丹塔集团“分手”。
与富士康类似,IGSS与ISMC在印项目也都停滞在规划阶段,陷入难产。
说巧就是那么巧。在富士康跑路前,苹果的另一家代工厂——纬创集团也跑了。
据了解,由于存在工资短付、医疗事故等问题,纬创在印度频频遭遇争议。今年5月初,纬创宣布从印度整体撤离,并向印度全国公司法法庭、印度公司注册局提出一年内解散其在印业务。
去年5月,中资企业小米被印度执法部门指控以支付版权费的名义非法汇款给外国实体,印方从小米集团在印度当地的银行账户扣押555.127亿印度卢比(约合48.06亿元人民币)。
对此,小米公司回应表示一直在全球范围内坚持合法合规经营,并遵守经营地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最新消息显示,印度执法局已发布通知,将正式没收这部分资金。
印度对外资而言是一个巨大磁场,但同时又是一个巨大坟场。在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期待成为“世界工厂”的印度仍被认为是“全球最难做生意的国家”之一。
原因就在于印度的市场需求不如预期、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劳动力素质不高、营商环境糟糕等等,诸多因素叠加致使很多外企“跑路”,如法国零售巨头家乐福、美国摩托车制造商哈雷戴维森和美国汽车公司福特等。印度官方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21年,有将近2800家在印注册的外国公司关闭了在印业务,约占印度跨国公司总量的六分之一。
近年来,印度常以莫须有罪名打压外企。事实上,几乎所有在印企业都“难逃一劫”,谷歌、亚马逊、诺基亚、三星均曾遭遇数十亿的“天价罚单”,OPPO、vivo等企业都在印度市场栽过跟头。在这一点上,印度倒是蛮平等的,一视同仁地“坑害”每一个外企。
印度执法部门一般不会主动警告企业存在不合规风险,而是待企业被查,直接从企业违规第一日开始计算罚金,妥妥的“养肥再宰”架势。
有专家表示,印度法律环境有其特点:一般而言,纸面上的法律规定很多、很繁琐,但实际执行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法律规定和执法力度之间的落差是印度营商环境的常态,这种“常态”导致的结果有两点,一是严格遵守法律条文的企业很难在市场赢得竞争优势甚至难以生存,二是印度执法部门由此获得了选择性执法、根据需要执法的操作空间。更重要的是,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情况并非无意产生,而是被设计出来的。这也就给了印度政府“养羊杀羊”的空间。
从去年指控vivo“洗钱”,到今年指控三星“逃税”、小米“非法汇款”,印度能找到一百种理由让外企吃不了兜着走。
在吸引外资赴印投资时,印度政府的手段也绝对算得上是“坑蒙拐骗”。它的一贯套路是,连哄带骗先将外资企业骗进家门,利用一番后,就将他人成果以莫须有罪名抢过来,将外国的变成印度自己的......“印度挣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真的不是一句空话。
就这么个玩儿法,难怪外资企业要跑了。别说芯片工厂了,印度连培育电子代工厂都成问题。
外企纷纷逃离,试问印度如何成为全球性高科技制造强国?“在印度制造”又有几成含金量?
诚然,印度近些年快速增长的人口和市场规模、“在印度制造”计划的激励、“印度半导体”计划的扶持等,吸引了大量外资厂商赴印掘金。但印度强取豪夺的“杀猪盘”式操作,只能谋短时之利,从长远来看,其势必会遭受更严重反噬。
(读懂世界大事,请关注“伍之管见”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