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从朔尔茨访华看中德关系“三变”

日期:11-04
朔尔茨中德关系欧洲美国德国

德国总理朔尔茨11月4日开启其首次访华之旅,随行的德方经济代表团也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据报道,此次朔尔茨访问团阵容豪华,大众、宝马、西门子、阿迪达斯、拜耳、德意志银行……随团访华的德国商界领袖来自多个行业,其企业每年在华营收高达数百亿欧元。访华团的超高阵容本身就是对中国经济实力、国际影响力、吸引力,以及中欧关系强健韧性的最好证明。

2021年12月8日,朔尔茨当选德国总理,接棒默克尔上台执政。在其执政初期,国际社会对中德关系普遍不太看好。一方面是朔尔茨此前所表现出的亲美立场,另一方面是美国拜登政府一反特朗普时期打压欧洲的做法,开始笼络欧洲,即以“投资、联盟、竞争”的三分法推动所谓对华“战略竞争”。

2月爆发的俄乌危机加剧了上述趋势。美国一手通过拱火俄乌开战,彻底激化俄欧矛盾,迫使欧洲因安全焦虑而终止包括俄德北溪2号在内的一切战略合作,同时也给了德国国内强硬派以“再武装”的机会与合法性理由,一手又在政治、外交、全球舆论话语层面绑定中俄。在这个背景下,中德关系无可避免地遭受冲击。

不变

然而,即便是美德国内最强硬自负的大西洋主义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德关系,尤其是经贸往来在最近数十年来所积累的成果,以及所形成的高度相互依存,或许并不亚于中美。特朗普对华贸易战打了三年,但其额外征收的关税成本多半又转嫁回本国企业与消费者,最终只得草草收场。拜登上台后改在供应链、产业链领域做文章,谋求对华“精准脱钩”。从目前美国国内政情来看,拜登赢得中期选举、两年后再赢得连任,当属于小概率事件。因此未来两年,拜登对华“精准脱钩”“精准打压”能否“有所建树”,他自己恐怕都不乐观。

而德国、欧洲与美国的情况有本质异同。异,是指中欧、中德几乎不存在地缘政治矛盾,没有军事、安全领域的冲突——尽管美国正费尽心思推动北约“印太化”,介入台海、南海。同,则是指中欧、中德之间的经贸联系与曾经的中美关系一样紧密——中美经贸联系虽遭美方政客人为破坏,但至今依然强健且充满活力,这是市场规律所致。

再变

中德关系尽管有上述“基本盘”,但推动当前朔尔茨访华的,可能还是俄乌冲突产生的地区与全球效应的嬗变。此嬗变又进一步带动了德国对外政策的新嬗变,包括对华政策的回归,于是才有了这一波顶配级别的访华大团。

中德关系的这一波“变后再变”,第一推手可能正是美国。美国在收获了俄乌冲突带来的第一波“地缘红利”后,并不满足,而是进一步谋求扩大战果,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全面斩获利润,为此甚至不惜“收割”盟友。面对因北溪1、2号供气中断的欧洲盟国,美国不仅没有设身处地为之解决燃眉之急,反而高价出售天然气,发他国的“国难财”。此举与一、二战前期以及冷战时期的做法如出一辙。拜登政府虽然口称要“团结盟友”,但口惠而实不至,甚至加强对欧洲的政治控制与经济剥削。德国作为一个大国,作为欧洲“双核发动机”之一,不可能不察觉,不可能无反应。如果说过去德国没有选择,那么今天德国人用脚投票,坐着飞机组团来华做选择。

时代毕竟不同了。当今世界,居于“战场”之外的大国并非只有美国一家。如果说“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发展模式,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探索自身现代化提供了新借鉴,那么中国今天所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也为世界各国在面临重大战略抉择时提供了新的思路。

客观地讲,未来中德关系还将面临考验,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训不会忘。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王鹏(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鹏林

新时代,我在中国 外籍教授克里斯:在中国有家的感觉 马士基集团拟投资100亿欧元在西班牙生产绿色燃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