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子、大营养”:当非洲朋友爱上中式豆浆

日期:07-05
坦桑尼亚非洲

“妈妈,我还要一杯!”“味道真不错!”在东非国家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的佩雅佩雅村,第一次品尝豆浆的孩子们兴奋地说。

豆浆香醇浓郁、营养丰富,许多中国人的一天都是从早晨那份豆浆配油条开始的。而在坦桑尼亚的莫罗戈罗省,由于当地没有种植大豆的传统,豆浆就成了不折不扣的新鲜事物。

“小豆子、大营养”项目坦方团队现场演示如何制作豆浆。(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供图)

“小豆子、大营养”项目坦方团队现场演示如何制作豆浆。(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供图)

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的团队2021年筹划与莫罗戈罗省政府合作开展名为“小豆子、大营养”的玉米套种大豆项目,并选取4个示范村、100个示范户进行试点。今年1月底,项目提供的大豆种子分批次分发至示范户,由项目坦方协调人、村干部和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种植和管理技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5月底6月初,大豆逐渐进入收获季。

近日,莫罗戈罗省官员和项目坦方团队来到佩雅佩雅村和柯泰特村,用农大团队提供的中国豆浆机,培训当地村民制作豆浆。村民们都对豆浆的味道充满好奇,而品尝后纷纷赞不绝口。

“小豆子、大营养”:当非洲朋友爱上中式豆浆

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助理行政秘书罗萨莉亚(右)给佩雅佩雅村“2022年度最佳大豆种植户”颁奖。(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供图)

柯泰特村村民亚当告诉记者,虽然今年上半年旱情影响了大豆收成,但“豆浆很美味”,他打算明年将大豆种植面积扩大到2.5英亩。

佩雅佩雅村村民那索罗收获了约400公斤大豆,他满怀期待地表示明年将继续种植大豆。

说起为何在坦桑推广大豆种植,李小云告诉新华社记者,玉米是坦桑尼亚老百姓的日常重要主食,虽然口味好,但缺乏人体发育所必需的色氨酸和赖氨酸等营养元素。大豆富含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含量高。坦桑农民本身有玉米套种鸽子豆的习惯,用大豆代替鸽子豆,可以有效改善当地饮食的营养结构。

“小豆子、大营养”项目坦方团队和村民在坦桑尼亚田间观察大豆生长情况。(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供图)

“小豆子、大营养”项目坦方团队和村民在坦桑尼亚田间观察大豆生长情况。(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供图)

“小豆子、大营养”项目的顺利推进有赖于中坦双方密切合作。莫罗戈罗省助理行政秘书罗萨莉亚说,莫罗戈罗省政府将与中国农大团队加强联系,对坦中农业合作给予有力支持。

中国农大自2011年起就开始与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合作,开展以玉米增产增收为核心的“小技术、大丰收”项目,将玉米密植增产的“中国经验”传授给非洲农户。从2011年只有一村一户加入,到如今推广至十余个村庄、超过千户,参与者的玉米收成平均翻了一番以上,当地农户们增加了收入,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情况都有所改善。“小技术大丰收”项目还曾入选联合国南南合作最佳案例。

新冠疫情中,农大团队仍在线上持续推动农业合作项目,坦桑尼亚项目团队的能力也得到提升,完成了从起草项目方案、购买和分发良种化肥、组织培训示范户、项目跟踪管理等所有流程。

2018年3月,中国农业大学团队与坦桑尼亚合作团队合影留念。(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供图)

2018年3月,中国农业大学团队与坦桑尼亚合作团队合影留念。(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供图)

从“小技术、大丰收”到如今的“小豆子、大营养”,玉米密植增产与玉米套种大豆,都是中国农民长期应用、简单且富有成效的实用技术,也是李小云团队希望同坦桑尼亚朋友分享的中国经验。

曾任莫罗戈罗省助理行政秘书的慕康果告诉记者,从来没有哪个国家的学者像中国专家一样,不辞辛劳地帮助一户户农家。

慕康果2011年以来一直担任坦方协调人,退休后仍保持着与农大的合作。如今,他对“小豆子、大营养”项目充满信心。与罗萨莉亚一样,他期待更多民众从中受益。

策划:冯俊扬

监制:杨骏闫珺岩

记者:刘佑民谢昊

编辑:马晓燕程大雨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俄媒:乌克兰赫尔松州新“政府”将正式运行 法国政府重组多名部长易人 外媒:马克龙希望“有个新的开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