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跨国公司讲述投资中国:“现在一些中企比日企还尊重规则”

日期:06-21
外资环球时报报告多亮

[环球时报报道记者邢晓婧沈维多]编者的话:近年来,关于“外资撤离中国”“供应链剥离中国”等消息不时冒出。第三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简称“青岛峰会”)19日晚发布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报告(简称《报告》)显示,中国仍是跨国公司全球投资的重要目的地,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稳中有进,投资结构持续优化,经营效益持续向好。20日,多位参会的跨国企业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出对中国经济韧性和巨大市场的信心,称未来将加大对华投资力度。

“现在中企比一些日企还遵守规则”

20日上午7时50分,位于青岛商务区的香格里拉中心尚未开启忙碌的一天,三菱商事(青岛)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本多亮已在会客室里开始了和《环球时报》记者的对话。这场采访是在前一天晚上9时才临时决定的,在需要层层请示、审批耗时超长的日企文化中显得很不寻常,这样的“中国速度”很难说不是一种“入乡随俗”。

“我没有和总部请示,自己做了决定。可能违反了公司规定,但我认为,企业应该积极发声,敢于发表看法。”本多亮向《环球时报》记者讲起他和中国的不解之缘。从1999年成为一名中国语言研修生开始,他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彼时的中国与今日不可同日而语,但中国人乐观开朗的性格让他爱上这里。2002年起,本多亮大约每三个月就要往返中日两国,2006年开始常驻中国。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的变化翻天覆地,随之而来营商环境改善也让本多亮印象深刻。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营商环境变得更加公平、公正,相关手续的办理过程逐渐简化,和政府层面的沟通也越发顺畅。“现在中国企业比一些日本企业还遵守规则,遵循契约精神,严格执行合同,让跨国企业很安心”。

“我已步入中年,中国还充满活力”。本多亮对记者说,他看到一个愈加开放与自信的中国,未来还要和中国一起走上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中国的不平凡从《报告》中就可看出。《报告》显示,近年来,外资大项目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新设或增资合同外资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数量从2019年的834个增长到 2021年的1177个,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如图)。广东湛江巴斯夫新型一体化石化基地项目、江苏无锡 SK海力士二工厂项目、南京 LG新能源电池项目等进展顺利。

山东省商务厅外资处二级调研员姚铭明20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以山东省为例,我们把加强和改进对外资企业的服务放在更重要位置,持续扩大“山东省稳外贸稳外资服务平台”覆盖面,及时向企业推送政策信息,了解企业诉求,“一企一策”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中国供应链的优势不可替代

关于跨国公司从中国撤资和转移的信息不断见诸媒体,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外资撤离”的讨论。《报告》显示,部分外企停止中国相关业务,主要是适应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变化而进行的业务调整,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

例如,三星在2018到2019年,陆续关停中国手机生产工厂,并将生产基地迁移至越南、印度等国家。与此同时,三星集团在中国增加MLCC(多层陶瓷电容器)、锂离子动力电池等技术领域的投资,并在西安建设全球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闪存芯片制造基地。

苹果公司虽然陆续将代工厂向印度、越南转移,但同时正增加在华新能源领域业务,以拥抱中国“双碳”愿景。

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全球186个国家和地区中,33个国家第一大出口目的地是中国,65个国家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是中国。

《报告》显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相当于美、德、日三国之和,在全球占有绝对优势,印度、越南等其他国家在短期内无法超越。

另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全球90%的个人计算机、80%的空调、75%的太阳能电池板、70%的手机和63%的鞋子均产自中国。

仅从亚洲主要经济体对中国贸易依赖看,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20年,东盟从中国进口占其从全球进口的比重提高到29.9%,比2012年提高11.1个百分点,中国已成为绝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投资中国意味着与整个亚洲地区建立紧密的贸易联系,意味着投向更为广阔的增长空间。

联想集团全球供应链首席转型官徐赫20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倡导绿色、高质量发展,有些“低端”产业本身就会发生迁移。作为跨国公司,统筹全球资源,满足当地客户需求既是经济也是社会问题。从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链来看,中国仍具有最成熟和最先进的技术和实力,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现在中国发展的主题是高质量,无论去年、今年还是今后,外商来中国投资,增加最快的是生产型、数字服务、绿色服务。

张燕生表示,中国下一步会更加重视进口、贸易平衡,会由最大的贸易伙伴变成贸易逆差国,这无疑会给世界创造订单、创造需求、创造增长的动力。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供应链、产业链的稳定畅通有着很大的机遇。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我们早就酝酿“大动作”

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经济受到冲击,但这并没有影响在华跨国企业的信心。在“青岛峰会”上,全球领先生物制药企业阿斯利康正式宣布在华扩大投资,计划在山东青岛投资建设生产供应基地并设立区域总部,充分展现出跨国企业对中国经济的持续信心。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番“大动作”是在疫情期间酝酿的,疫情缓和便迫不及待地推动落地。在抗疫持续向好的大背景下,阿斯利康借力中国不断开放的优越营商环境,看好产业发展前景,持续加大投资力度。他强调说,“中国经济的韧性和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不会因为疫情发生改变”。

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20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霍尼韦尔将继续通过充分发挥在绿色低碳和数字化技术等领域的优势和创新实践,携手行业伙伴助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经济复苏与增长。

中国欧盟商会的企业调查显示,2022年大部分欧洲企业均将进一步增加在华投入。中国德国商会联合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商业信心调查2021丨2022》报告显示,71%的德资企业计划继续追加在华投资。

今年3月,中国美国商会针对美国在华企业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60%的企业仍然认为中国是其近期全球投资计划的前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66%的企业计划2022年增加在华投资,83%的企业没有将制造或采购转移出中国的打算。

“中国仍然是不可能也不可以错过的市场,错过了中国就错过了全球的发展。”波士顿咨询公司中国区执行合伙人、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吴淳认为,跨国企业作为中国市场重要的参与主体,今后也会持续看好在华发展前景,在中国坚定不移地秉持快速的、高质量的发展。

责任编辑:祝加贝

风向正在变化,世界出现三个新情况! 罚没俄寡头豪华游艇后,美官员犯愁,有时还要倒贴高额的养护费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