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华尔街日报》刊发题为《美联储和拜登政府如何弄错通胀》的评论文章。文章指出,拜登政府和美联储官员日前承认,他们在处理通胀问题时“犯了错误”。究其原因,背后是他们对经济的误读。
文章认为,美联储使用2007-2009年金融危机的“旧剧本”,来对付美国在新冠疫情之下经济的“新问题”,结果造成了通胀失控。在白宫方面,新上任的拜登政府用大量政府援助、失业救济来刺激经济,这也加剧了通胀风险。
《华尔街日报》报道截图
疫情下的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时期完全不同
文章称,面对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的叠加影响,拜登和美联储官员一直担心,与新冠有关的防疫措施,会带来与2007-2009年金融危机类似的后果:需求疲软、增长缓慢、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还有通胀过低(too-low inflation)。
拿着当年的剧本,美联储部署了它眼中有效且整体温和的低利率政策,并强调不会过早退出;同时,白宫官员们加大了支出力度,一直到美国总统拜登拿出1.9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
但是,如《华尔街日报》所说的那样:“疫情之下的经济完全不同。”
虽然金融危机削弱了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但疫情蔓延削弱了供应,导致原材料、集装箱船、工人、计算机芯片持续短缺。更可怕的是,失业率下降和通胀反弹的速度,比美国这些政策制定者预期的要快。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拿着“老剧本”——这加剧了供需错配(supply-and-demand mismatches),进而推高通胀。美国5月CPI高达8.6%,这是40年来最高水平。
情况变了,对策却没变:美国通胀预期翻车了
2020年8月,美联储宣布将寻求2%的平均通胀目标。按照美国官方的说法,多年来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低于美联储2%的目标,而只有“2%的长期通胀率最符合美联储实现最大就业和物价稳定的使命。”
结合当时失业率高企的问题来看,从操作层面上来讲,这意味着美联储不会再瞄准低失业率目标,不会在出现通胀迹象的时候就加息。形象来说:即使是失业率下降了,美联储也不会因为担心物价上涨,就跑去提高基准利率。
网站截图
2020年4月,美国失业率飙升到14.7%的历史峰值,到了12月失业率掉回6.7%,这耗时不过多半年的时间;可是同比来看,在美国2007-2009年的经济衰退后,失业率跌至同一水平,用了三年时间。
按照菲利普斯曲线理论,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如果关注到两者的相关性,面对就业如此迅猛的反弹,很多人可能会本能地意识到:通胀的问题要换个角度了。但是现实可能事与愿违,《华尔街日报》写道,“政策制定者没有改变方向。”
美国失业率数据来源:美国劳动统计局
如果抛开就业的问题,单看新冠疫情对市场的影响,供需面的一种潜在压力已经出现:疫情之下,全球供应的恢复速度是相对比较慢的,但是人们对商品、服务的需求却恢复得非常迅速。供不应求,那么物价就危了。在这个时候,美国政府的刺激政策,显然将供需错配“推了一把”。
在拜登拿下选举、民主党人掌管参议院之后,他们在特朗普时代救济政策的基础上,继续抛出了1.9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其中包括向各州、地方政府提供3500亿美元资金,到去年9月的第一周每周发放300美元额外失业救济等等。美国开始有人担心,情况变了,白宫的对策却没变。
美联储:早点加息可能会更好
在疫情爆发之前,前美国财长、经济学家萨默斯( Lawrence Summers)表示,美国的压力是长期停滞(secular stagnation),即需求长期短缺和低通胀的组合风险。但是在2021年3月,拜登抛出刺激计划后,萨默斯表示,美国的压力已经变成了需求过剩和通胀高企的问题。
萨默斯的观点毕竟是少数,多数经济学家使用的经济研究模型和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美国财政耶伦的一样,大家的结论一致:通胀是暂时的。去年7月《华尔街日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外界预计2022年底美国通胀率将回落至2.4%。如今这一数字,已经被调高为4.8%。
耶伦6月1承认,之前“暂时通胀论”错了 NPR截图
“我们使用了根据过去二十年左右的数据估算的计量经济模型。在此期间,通货膨胀率接近2%,”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James Bullard)表示,大家随后遭遇了大规模疫情的冲击,人们继续使用这个模型,最后发现这个模型不对。“最终,美联储不得不把整个剧本扔掉。”
在《华尔街日报》看来,美国现在开始后悔了。美国官员希望经济“软着陆”(在不衰退的同时抑制通胀),但他们自己也承认,“这个任务很难”,后悔加息没有早些。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上个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你事后再回顾,确实,早点加息可能会更好。”
在俄乌冲突影响、新冠变种毒株肆虐,以及亚洲疫情反复等一系列因素的合力作用下,欧美多国正面临通胀问题的“集体翻车”。据摩根大通预计,德国今年的通胀率为7.2%,英国为8.8%,加拿大为6.1%,美国为6.8%。
责任编辑:朱学森 SN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