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舆论风向的转变就像翻转的海浪,总是一波代替另一波,不断地席卷更新。为了方便传播,它被包装为娱乐化和简单化。曾经人们把德普简称为“家暴男”,又进一步把它合理化地归结为“好莱坞资本的力量”“男权社会的弊病”,推举艾梅柏为“女权英雄”。而今天,人们又在用同一套说辞,只是把主人公方便地调换,对其中复杂的细节却鲜少在意。
6月2日,一场长达6周的官司迎来了毫不意外的结局。好莱坞影星德普一雪前耻,把“家暴”的标签转手贴在了前妻艾梅柏身上,获得巨额赔偿金,也挽回了早就一落千丈的声誉。
当地时间2022年5月27日,美国弗吉尼亚州,在费尔法克斯法院法庭辩论结束后,约翰尼·德普向观众挥拳致意。(图|视觉中国)
德普状告前妻的罪名是诽谤,特指2018年艾梅柏发表的专栏文章。在文中她以家暴受害者自居,虽然只字未提德普的名字,却撕裂了他的公众形象。用他的话来说,“从辛德瑞拉到卡西莫多,只花了0.6秒”。
对于声称清白的德普来说,要证明自己没做过的事,看起来很难打赢。可是为什么他胜利了呢?我想提醒大家先看一看性质极其相似的另一场官司。2020年,德普状告《太阳报》诽谤。熟悉欧美媒体的人都知道,这是一家臭名昭著的八卦媒体。2018年4月,总编发表了一篇艾梅柏控诉德普家暴的文章。
《太阳报》封面称德普为“殴妻者”
伦敦法院的判决结果为德普败诉。《太阳报》的文章中提到的14项指控,有12项被认定不是诽谤。两场官司陈列的证据高度重合,判决结果却完全不一样。
两场官司之间的最大差别,是架在庭上的摄像机。虽然德普在这次庭审中一直强调,这场官司是为了让大家知道真相。但我认为一场官司的胜负不能与真相划等号,它更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博弈。
根据弗吉尼亚州当地法律,媒体可以在征得法官同意后进行录像和直播。很难不认为德普选择在那里起诉有这方面的考虑。从法官彭尼·阿斯卡拉特点头同意的那一刻起,粉丝远大于艾梅柏的德普就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换言之就是场外因素。德普和他的团队抓住了这次机会。的确,有不少人把这场官司当做粉丝见面会,场外总是有热情的粉丝给德普打气。和德普的开庭律师陈述的“我们想让大家认识作为普通人的德普”完全不一样的是,这场官司处处提醒着人们,德普是一个光芒四射的明星,而不是一个充满委屈的原告。
庭外粉丝
在庭外,他与粉丝热情打招呼。在庭内,德普高调秀出魅力和自信,甚至在小憩时对法庭记录员抛媚眼。最能表明公关策略的,是德普和律师卡蜜儿之间疑似CP的一系列亲密举动,在庭上分享小熊软糖,数不清的搭肩和拥抱。记者问卡蜜儿两人是否在恋爱,她只是笑而不答。
德普和卡蜜儿
这一趟下来,德普赚来了极高的支持率。仅仅开庭一周德普在ins上的粉丝新增400万,Tik Tok上话题#justiceforjohnnydepp(为德普讨公道)的播放量已超过190亿,而另一边给艾梅柏讨公道的话题只有7600万,整整271倍的差距。
在舆情汹涌的情况下,把定罪权交给普通人的陪审团制度,其公正性可能也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在美国,许多年轻人认为这起案件是新时代的“辛普森案”。1995年辛普森涉嫌杀妻的庭审也被称作“世纪审判”,在电视上全程直播。因为是轰动全球的刑事案件,担心陪审员受到舆论影响,他们被要求隔离9个月直到审理结束。而今日德普状告艾梅柏的审判虽然也是直播,但是和“辛普森案”时被媒体主导的舆论相比,当今的媒介更加多样。民众也有发言权,可以在网络上随意评论,掀起风浪。不需要被隔离的陪审员,很难把这些舆论当做空气,特别是海量针对当事人的恶意剪辑。
《辛普森:美国制造》剧照
同理,舆论也会波及到证人,直接影响判决结果。一位为艾梅柏方作证的心理医生,因其发言遭受了网暴。很容易想象,艾梅柏方的其他证人,即便亲眼见证对她有利的事实,他们也可能害怕被网暴突然拒绝为她作证。也许出于同样的理由,曾写公开声明支持德普的前女友薇诺娜·瑞德聘请律师来阻止德普方把那份声明当做证词采用。
舆论给艾梅柏带来的是更加毁灭性的人格羞辱。庭审以来,她收到了许多死亡威胁,甚至有人想把她的孩子放进微波炉。因为她把排泄物扔在公寓各处的恶作剧,人们给她起外号“amberturd(艾梅柏大便)”。有关她的恶意剪辑在网络上随处可见。她的颜值下跌,性格傲慢,撒谎成性,婚内出轨,法庭上的眼泪,甚至律师团队策略上的失败,都被当做笑柄。
针对艾梅伯的恶意剪辑
名人的个人隐私,庭上呈现的每一个具体的婚姻悲剧,都变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闹剧。这些八卦的声音一次次地反复印证,艾梅柏的律师在开庭陈述说的那句话“把这场庭审变成肥皂剧”。而我不禁想问,这场沦为八卦的官司背后,缺失的理性讨论是什么?
首先我们应该反对被舆论牵着走。舆论是观点的集合,而发表这些观点的个体又很容易成为被操控的对象。谁也不想被欺骗和利用,但是今天为德普呐喊的人,是否也在四年前metoo的浪潮下,帮助传播了艾梅柏“揭露”的德普家暴丑闻,不自觉成了她赢得声誉的棋子呢?不要忘了,在这场官司反转剧情之前,德普本人也深受舆论之苦。在众目共睹之下,德普为了打败舆论,数年间所花费了巨量的情感消耗。
舆论风向的转变就像翻转的海浪,总是一波代替另一波,不断地席卷更新。为了方便传播,它被包装为娱乐化和简单化。曾经人们把德普简称为“家暴男”,又进一步把它合理化地归结为“好莱坞资本的力量”“男权社会的弊病”,推举艾梅柏为“女权英雄”。而今天,人们又在用同一套说辞,只是把主人公方便地调换,对其中复杂的细节却鲜少在意。
作为明星,德普已经得到了海量的关注,最终赢得了happy ending。但是作为籍籍无名的普通人,我更关心的是,我们如何从这个被大量曝光的案件中,剖析这场婚姻的悲剧成因,给到更多受害者支持和指引。所以接下来,我想远离舆论的干扰,把这场官司拉回到对家暴成因的讨论上来。
相信没有人会否认,德普是一个遭受家暴的男性受害者。数据显示,在国际上亲密关系的暴力中,有10%的男性受暴者,在中国这个比例为19.9%。
艾梅柏的所作所为融合了肢体暴力、精神操控和人身控制。而艾梅柏也吃准了,如果德普公开受暴的事实,他将会丧尽颜面。在案件中,德普拿出了有利的证据。在一次争吵中,艾梅柏怒摔酒瓶,砸伤了德普的手指。他被送进医院,伤口三次感染,甚至大费周折寻找被切断的指尖。面对当时的舆论,德普谎称是意外,他选择隐瞒,也许不是为了保护艾梅柏,而是觉得真相很“丢人”。
对于艾梅柏来说,最毁灭的证据是她与德普的录音:“你大可以告诉世界,‘我一个男人,是家暴的受害者’,看看有多少人相信你,支持你”。为什么一个男人不能成为家暴受害者呢?德普的沉默是当下性别秩序不合理的佐证。如果这个社会不能接受强势的妻子,那也不会认可被家暴、被欺凌,没有男子气概的丈夫。而这个形象和他在银幕上塑造的自由、勇敢、刚毅的角色是多么大相径庭。
艾梅柏在对战律师卡蜜儿中节节败退,大喊过瘾的观众不在少数。我认为背后的心理,绝不仅仅是爱慕德普,也不仅仅是相信真理和公义,而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共鸣:艾梅柏善用的那一套,和男人打女人是多么相似。
庭上的德普与艾梅柏
正如两人的婚姻顾问所说,艾梅柏是这段关系的侵略者,是控制的一方。德普在庭上提到,艾梅柏会在他每次回家的时候,殷勤地给他脱鞋子倒酒。有一天,德普自己脱靴子的时候,艾梅柏却质问他为什么要自己做。德普回忆,她感到惊讶和不安,因为这破坏了她的规则。他也感到艾梅柏的掌控欲,当她困了的时候,会要求德普也一起睡。
律师卡蜜儿在开庭陈述时提及,当责备、大吼和身体暴力结束后,艾梅柏会用诗意的借口向德普道歉,以爱之名将暴力合理化。即便正在争吵中,她也会用“宝贝”这个词,“我只是打了你一耳光,不算狠狠揍了你。宝贝,那不算打人”。
艾梅柏也善用对男子气概的羞辱,“你不敢直面我,不敢和我打架,是因为你是个懦夫”。在法庭上,艾梅柏不时强调德普滥用药物,过度饮酒,精神状态很差。试图将德普塑造成一个男版的“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个有理由被践踏尊严的疯子。
软硬皆施,贬低对方,进而欺凌、控制和占有,这些行为和PUA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但是要知道德普在这段关系中,从来也不是一个任凭欺凌,无力反抗的受害者。亲密关系之间的暴力有时是流动的,自称受暴者的人也未必没有使用过暴力。在艾梅柏晒出的视频里,德普也曾恶语相向,摔东西。或者使用冷暴力,直接走掉。德普的同事证实,和艾梅柏一起旅行时,德普会请他们帮忙开两个房间,以便在两人发生冲突时,他有处可去。
“他从没有对我使用暴力”,和德普相处了14年的前女友凡妮莎的手写声明不假,但也许只是因为两人找到了和平健康的相处模式。在其他亲密关系中,德普不全是好评。1994年,和凯特·摩丝在酒店大吵,砸坏了房间被警察逮捕。艾伦·巴金在庭上作证和德普相处期间被扔过酒瓶,说他是个嫉妒心极强的男人。
凡妮莎的手写声明
对德普来说,这场官司中最不利的一条证据,是他和友人保罗·贝坦尼的聊天记录“先把她溺死,再强奸她焦黑的尸体,来确认一下她确实死了”。这些“玩笑话”当然不能证明他对艾梅柏家暴的直接伤害,但也侮辱性极强。对比去年因口嗨侮辱女性塌房的明星霍尊,德普的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
德普的反唇相讥其实也不过是在用证据,一次次地揭露扮演受害人的艾梅柏,是个不值得同情的妻子。她婚内出轨,撒谎成性,诈捐,和德普滥用药物、酒精成瘾、脾气暴躁,同样是道德或者性格缺陷,为什么前者就和家暴有关联,后者又没有关联呢?
不能忽视的另一个事实是,德普作为声望一度比艾梅柏更高的明星,手握大量的社会资源和粉丝。两人之间的权力关系从一开始就不对等,这场长达几年的家暴风波给两个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可相提并论。
在伦敦败诉之后,没有翻身的德普还可以在欧洲影响力不小的两个影展(西班牙圣塞巴斯提安影展、捷克罗卡罗维瓦利影展)拿到荣誉奖。而同期,明明胜诉的艾梅柏却被联名抗议请出《海王2》。现在,德普作为压倒性胜利的一方,对艾梅柏而言更是如临深渊。
接近450万网友在艾梅柏退出《海王2》的电子请愿书上签名
如果艾梅柏真的是让好人蒙冤的魔女,判决的结果无疑会对metoo运动造成极大的伤害。她对metoo运动的利用,是我认为她在这场风波中最失当的行为。她选择在metoo在好莱坞掀起巨浪的时期发表文章,把自己塑造成女权代表人物。在当时这是最具有市场价值的公关策略,它天然地形成了一把保护伞,以至于但凡有人怀疑诬告,也会有人站出来说,作为一个明星,她怎么会赌上名声,来对一个没有实施家暴的男人进行网络审判。
然而宣判的结果表明,她的确是诬告。我们通过德普胜诉的曲折,也或许可以看到,一旦诬告降临在无辜的人身上,他就要消耗掉巨量的时间精力,在公众面前承受暴露隐私的痛苦,败诉后几经挫折,才能洗清冤屈。
这样的“共情”怎么不会蔓延到其他的案例中呢?在德普胜诉的相关页面,我看到了“王力宏关注德普”“希望王力宏也可以赢回来”“小作文也可以杀死人的时代要终结了”的网络评论。我们不讨论其他案件的是非曲直,但这样简单的划等号,难道不是对已然取得一定成就的metoo运动的伤害吗?如果我们回过头来清算,把曾经相信过的受害者也通通打上诬告的问号,还有人会选择站出来吗?
责任编辑:祝加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