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王薇琪]每年春夏之交,著名文化聚集地柏林墙公园的主题都是“火”,人们围在篝火边喝着啤酒和热饮,天南海北地闲聊,欣赏当地艺术家演出的露天“火秀”和音乐,感受火所带来的饱满热情和蓬勃生命力。对德国人来说,“火”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德国的古老文化中,火焰常被等同于太阳,或被理解为人类对太阳的问候。今天,篝火派对更是成为一种社交场合和娱乐方式。
人们在空中挥动火把。
节庆篝火,寓意美好祝福
在德国的一些传统节日里,如复活节、夏至或沃普尔吉斯之夜,都会点燃篝火。这样的习俗在古代是出于宗教或迷信的原因,而在今天则是为了创造一个与家人、朋友或社区邻居相聚和交流的机会。
“沃普尔吉斯之夜”是指每年4月30日晚上,通常会举办篝火晚会和舞蹈演出,是广泛流行于欧洲中部和北部的传统庆典活动。在德国哈尔茨山区,传说女巫会在夜晚骑着扫帚飞到布罗肯峰。根据德国民俗学研究,人们在山坡上点燃篝火是为了抵御邪恶,保护家人和牲畜。如今,哈尔茨山区几乎所有城镇都会点燃“五月之火”,庆祝沃普尔吉斯之夜。人们在这个夜晚扮成女巫和魔鬼,围在篝火边狂欢,开怀畅饮、唱歌跳舞跨入美丽的五月。
柏林墙公园是柏林周末最热闹的地方,跳蚤市场、各国风味小吃摊、街头艺术表演吸引着众多当地人和游客。今年沃普尔吉斯之夜,笔者第一次前往柏林墙公园观看“火秀”。演出在依小山坡而建的露天剧场举行,天快黑时,艺人们轮番出场,舞弄起点着火的长棍、链球、钢叉、圆环、烛台等“十八般兵器”。远远就能看到一团团火焰在夜幕中上下翻飞,现场气氛也被一并点燃。
露天“火秀”、篝火美食、主题游船…德国人开篝火派对迎夏天
复活节的篝火传统则来源于日耳曼游牧民族,他们用火焰赶走黑暗和严寒,驱除恶灵和鬼怪。当时的人们相信,被火光照亮的家园会受到保护,免遭疾病和灾祸。如今,在复活节期间,篝火成为举办大型派对活动的场所,人们围在火边休息,享用美味的食物和饮料,尽情跳舞直到凌晨。
在德国各城镇,规模较大的复活节篝火晚会一般由官方或民间机构组织,并需要经过注册。各地的消防部门因为熟悉火的特性,能够保障现场安全,所以经常承担这一任务。当地各家各户都会捐赠未经化学方式处理的木材和干燥植物,收集到的木头经过一段时间储存晾干,通常会堆积到数米高,用于告别寒冬、迎接春天来临的篝火仪式。树木燃烧后的灰烬被撒在田野上,使土壤更加肥沃。
“篝火美食”不可辜负
篝火原本主要用于在户外保暖身体、晾晒衣服、烹饪食物、煮沸饮用水、驱赶蚊虫和野兽以及发出求救信号等。如今,德国人仍然认为火是光明的象征和温暖的来源。噼啪作响的篝火、外婆讲的童话故事、烤得香喷喷的棉花糖和木棍面包,这是很多德国孩子对冬天共同的美好记忆,也是笔者在柏林过冬时觉得颇有意思的经历。
木棍面包是德国传统的“篝火美食”,在各地的圣诞市场上都有出售现烤面包的摊位。德国人也会自制木棍面包:一般使用榛子树、山毛榉树或柳树等无毒树木的细枝作为烧烤签,可在树枝尖端包上铝箔阻燃。做面包用的面团由面粉、油和酵母混合而成,每个面团揉成网球大小,以螺旋形或卷状包裹在木棍头部。然后在火焰上方持续旋转,烘烤10到15分钟,当面团变成均匀的褐色就可以吃了。不喜欢吃白面包的话,还可随意添加各种配料。
聚会自然少不了甜食,烤棉花糖是德国家庭非常喜欢的“篝火亲子活动”。小朋友自己把一颗或几颗棉花糖串在木棍或金属烧烤叉上,拿在火苗上方约20厘米处烤,不断翻动至所有的面都变成金黄色。烤好的棉花糖表面焦香酥脆,内里像炼乳和冰激凌一样绵软,入口即化,趁热吃味道好极了。
开辟篝火主题游船线路
除了最常见的金字塔形火堆,德国各地还有很多不同形式的篝火。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阿滕多恩市,每到复活节周日夜晚,人们挥动火把在空中划出一个个壮观的光圈,在火光照耀下开始从老城门到教区教堂的大游行。在北威州,每年春分满月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奥斯特贝格国家公园里的稻草卷被点燃,犹如巨大的“火轮”从山顶一直滚落到山谷中,这项独特的人文景观于2014年被列入北威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易北河沙滩上的复活节庆祝活动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一些游船公司专门开辟了“篝火主题线路”,提供晚间在河中乘船观看岸边篝火的服务。
对于不打算出门远行的人,在自家后院或花园里点起一堆小小的篝火,与家人共度一段温馨时光,也是很受欢迎的休闲方式。
在德国,在私家土地上或在土地所有者同意的情况下,点篝火是不受限制的,但也要遵守一些规则,比如禁止燃烧家庭和花园垃圾或使用对环境有害的燃料;点燃或控制篝火的人需要对可能造成的火灾后果负责;篝火期间必须要有成年监护人在场;篝火区域必须有水桶、灭火器等消防设施。
此外,各联邦州通常都禁止在森林、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内生火,需要在湖边、露营地或公园中寻找指定的篝火区或烧烤区,且必须与建筑物、树木、芦苇等可燃材料保持足够距离才能点燃篝火。
责任编辑:刘德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