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宇同]编者的话:正值毕业季,但由于疫情持续、俄乌冲突、经济不景气等复杂因素,今年世界各国毕业生的就业都面临很大挑战。从教育本身看,各国高等教育都有各自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使教育与就业密切结合,让毕业生学有所用,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印度和法国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经验,也有教训。
近年来,印度本地及西方多家媒体都曾报道印度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印度一家智库发表研究报告称,数以百万计的印度年轻人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退出就业市场,这种“躺平”状态可能导致印度无法充分利用年轻人口充裕所带来的发展红利。外媒也曾报道有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去应聘用人、机修工等蓝领工作。而今年初,印度铁路部门因被怀疑招聘不公,引发多个学生团体的大规模抗议活动,他们封堵交通、焚烧轮胎,甚至点燃火车……
人口红利?“包袱”?
据统计,印度不仅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青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的64%处于工作年龄段,约1/3人口年龄在15至29岁之间,这造成对于高等教育和就业的迫切需求。然而,正如联合国一份调研报告指出的那样,印度的大量年轻人口,未来会成为人口红利还是国家的“包袱”,取决于印度能否提高教育质量并创造出足够多的就业机会。
印度每年有约700万大学毕业生,其中相当一部分无法顺利找到工作。综合各方报道来看,印度青年学生最钟爱的“出路”有两条,一是出国深造并在发达国家就业,二是考公务员。然而,前者不仅需要优异的学习成绩,还需要比较雄厚的家庭财力支撑;而后一条路则更艰辛,印度公务员考试的录取比例是严苛的万分之一。因此,两条路的门槛都不低,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只能无奈进入社会人才市场,但之后的路也不好走,媒体相关报道揭示的原因有两点:一方面,印度教育质量较弱尤其是高等教育与职业要求的匹配度不够高;另一方面,印度相关产业带动就业的能力不足。
曾接受媒体采访的高拉夫就是一例,他毕业于马哈拉施特拉邦一所二流大学的自动化工程专业,毕业近一年还未找到适合的工作,只能暂时在浦那市一家小商店以维修家电为生,每月收入约合50美元,仅够支付房租,而他为读大学所借的4000美元教育贷款根本无望归还。像高拉夫这样的求职者千千万万,他们普遍抱怨求职竞争太激烈,而且有不少企业借求职者急于找工作的心理,极力压低薪酬标准。但抱怨是双向的,来自招聘方的抱怨则集中在对印度大学教育质量的不满,在毕业生中招不到能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不少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甚至无法胜任简单的编程工作。当地一家评估公司调查显示,印度工程类毕业生80%以上达不到雇主要求。
高等教育过度扩张
语言能力不足也是多数求职者的障碍。印度官方语言就有20多种,各大邦都有各自的通用语言,而各邦的大部分公立学校,特别是位于小城镇和农村的学校,都是使用本地语言教学的。全国通用的英语就成了到外企和大公司求职的敲门砖。在这方面,从小就在国际学校接受全英文教育的学生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2017年,引起不少中国家长共鸣的印度电影《起跑线》就讲述了一对城市中产家庭夫妇想尽一切办法帮孩子申请国际学校的故事。但中国家长可能理解不了的是,择校在中国可能仅意味着重点和非重点学校的区别。而印度国际学校多是从小学到高中12年一贯制的,对印度孩子来说,能否在六七岁成功进入国际学校读书,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他/她未来能否成功留学和到大公司就业,是他们人生中实实在在的一道分水岭。所以,论起择校,印度家长比中国家长更焦虑。
而印度绝大多数公立学校基础教育水平比较薄弱。笔者10年前关注过的两则有关印度基础教育的消息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其中一则消息称:在印度中央中等教育委员会举办的教师资格考试中,有资格报名者都是各校拿到教育学士学位的在职教师,但在79.5万名参试教师中及格者只有不到1%。另一则消息是由时任印度教育部长宣布的:印度5年级儿童中,能够读懂2年级课本的不足50%;3年级儿童中,能够正确计算2位数借位减法题的只有30%,而能做出这类题目的5年级儿童也仅有60%。
时隔10年,当年参与测试的这批孩子正好在读大学或者求职阶段,他们经历的大学教育又是什么样的呢?据报道,截至2020年,印度有大学1000余所;其他各类高等教育学院近5万所,其中绝大多数是挂靠在大学名下的私立附属学院。而这两个数字,在本世纪初仅仅是300多和1万出头。有机构统计,印度在大约不到10年的时间内,平均每个月新开办3.8所大学,平均每天新开办6.2所学院。目前,印度近60%的大学生都在私立大学(或学院)就读。这种扩张模式近乎疯狂,难怪其多数毕业生会遭到用人单位吐槽。
少数精英占据多数资源,教育资源不公是印度教育的另一大问题。以培养出谷歌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的印度理工学院为例,该校只有3万多名在校生,不到全印度的1‰,但其获得的教育经费却占到全国的15%左右。其他普通高校经费不足也就不足为怪了。
僧多粥少,职位不够
今年初印度铁路公司招聘引发骚乱,其实在前几年该公司的招聘就曾引发不少关注。2018年,1900万人申请该公司的6.3万个岗位,这些岗位尽管薪资和职位要求都很低,有不少单纯就是端茶倒水的工作,但求职者却多数是高校毕业生,不少人还拥有硕士学位,普通求职者遭遇“降维打击”。西方媒体的评论中提到,此事凸显了印度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危机,印度政府没有为年轻人创造足够多的工作机会。
在印度近年的GDP构成中,服务业占比约60%,而颇能拉动就业的工业仅占比20%出头。为提振工业发展,印度政府提出了“印度制造”的口号,但要实现目标任重而道远。一方面,印度比较落后的基础设施,如交通和能源,制约了制造业发展;另一方面,印度相当多的制造企业依然是小微企业甚至家庭作坊的模式。以纺织业为例,圣雄甘地用过的手摇式纺车目前仍在广泛使用。这种模式大行其道有其独特土壤,一是劳动力便宜;二是电力供应不稳定,无法用大机器代替人工;更重要的一点是,印度劳动法规定,超过一定人数的企业必须缴纳社会保障金,其员工就变成了在政府备案的正式雇员,企业主不得随意辞退。于是,小规模经营成为多数企业主的不二选择。而大学毕业生们自然不愿去这种缺乏保障的单位就业。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