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亮出核威慑背后:正在打破的欧洲核平衡

日期:02-28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距离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已经过去了60年,距离2022年1月3日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就一致反对核战争发表联合声明仅过去不到2个月。

如今,核武器的威胁却再次出现在了眼前。27日,白俄罗斯迅速通过修宪,删除了“无核”条款;同一天俄罗斯战略威慑力量则将进入特殊战备状态。而此前,乌克兰也被指有意重新成为有核国家。

被逼的“核大棒”?

27日下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会见国防部长绍伊古和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时表示,“西方对俄罗斯不仅在经济上进行遏制,而且某些领导人的发言越来越具有侵略性”,为此俄罗斯战略威慑力量将进入特殊战备状态。

其中普京所指的“经济上的遏制”无疑便是美欧在2月26日宣布将俄罗斯数家主要银行从SWIFT系统(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中除名,此举将对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收入结算造成重大影响。而“侵略性言论”所指的,除了西方各国领导人轮番的谴责之外,还包括各国高调宣布将对乌进行大规模军事援助——即便北约各国此前已经表态不会考虑派遣地面部队参战。

随着俄罗斯将战略威慑力量摆上台面,欧陆最大的军事集团北约也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接受BBC和CNN采访时表示道:“这证明了目前形势的严峻,以及我们真正团结起来的必要性。普京的表述是一种危险的措辞”。与此同时,斯托尔滕贝格拒绝对北约对下一步回应作出表态。

相比于需要30个成员国共同制定决策并发声的北约,以美国为代表的核大国的表态往往更加迅速且态度明朗。

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琳达·托马斯-格林菲尔德表示:“普京正以一种令人完全无法接受的方式升级战事,对此必须以尽可能强硬的态度进行回应”。白宫新闻秘书珍·普萨基则表示,普京的策略是通过臆造一个(俄罗斯)受到威胁的场景,以便为自己的侵略性提供正当性,而俄罗斯从未在任何时间上受到过北约或乌克兰的威胁。

按照惯例而言,拥有最多核弹头的美俄两国虽然在任何时刻都会保证己方的陆基以及海基核力量随时处于待命状态,但是以战略轰炸机为代表的空基核力量并不在此列。

随着俄罗斯战略威慑力量进入特殊战备状态,一旦该国的空基核力量处于待命状态,华盛顿方面依照预案以及对等原则将极有可能同样派遣战略轰炸机彻底激活空基核力量,此举无疑将使得局势进一步升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普京在讲话中提及的战略威慑力量并不仅仅单指核武器,还包括常规弹头的弹道导弹,以及所有导弹防御系统几乎都无法拦截的高超音速武器,例如俄罗斯早在2020年就试射成功的9倍音速的锆石导弹。

以核弹促和平?

虽然核武器的阴影似乎又有笼罩在欧洲大陆的迹象,但是目前西方各国以及基辅方面无一认为俄罗斯准备真正动用核武以解决乌克兰战事。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所长Dan Smith就表示:“我并不相信,核战争会是此次危机的可能的终点。但遗憾的是,只要核武器存在,就总有这种概率性。”

乌克兰外交部长库列巴就将普京的表态视作莫斯科方面向乌克兰代表团施加额外压力的举措,以期在俄乌谈判中取得更大优势。不过库列巴在周日表示,乌方不会屈服于这种施压。

另一方面,俄罗斯在地区冲突中有意无意地提及核武器亦并非首次。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时,普京就曾经考虑过令俄罗斯的战略威慑力量进入战备状态。去年年末,签署过《核不扩散条约》的白俄罗斯亦表态,考虑接纳俄罗斯在其领土上部署核武器。而在一周之前的2月19日,莫斯科方面还刚刚进行过使用非实弹的核力量演习。2月24日,俄罗斯亦警告过,任何企图直接干预的国家都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后果——而从之后法国“北约也是一个核联盟”的回应来看,俄罗斯的警告无疑已经被北约视为核暗示。

事实上,在俄罗斯将战略威慑力量摆上台面的背后,是俄军常规力量在乌克兰军事行动受到的抵抗程度出乎意料。

虽然俄军在南北东三个方向上对乌克兰形成了战略包围,并且在开战数天之内就将兵锋推到了基辅附近,但是截至目前俄军仍然无法攻入基辅市区,东线的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目前也仍由乌军掌控。

正被打破的欧洲核平衡

无论俄罗斯进入战备状态的战略威慑力量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俄乌谈判的进程,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莫斯科方面近年以来多次以核武器作文章的目的,并不仅仅局限于乌克兰问题。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依然是冷战结束之后,欧洲核力量的平衡正在被逐渐打破。

作为苏联军事力量的最大继承国,俄罗斯时至今日仍然拥有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核武库。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21年的统计,俄罗斯拥有现役与非现役核弹头6255枚,美国为5550枚,此外英国、法国则分别拥有225枚和290枚核弹头。另外,实际拥核的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鲜共拥有约460枚核弹头。

不过,俄罗斯在欧洲大陆的战略武器层面的优势实际上并没有纸面数据那么漂亮,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在于北约部署的核武器距离俄罗斯国境越来越近。

虽然在冷战期间北约和华约两大阵营在核武库上势均力敌,但是考虑到当时苏联方面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而北约却不敢做出类似承诺,彼时核力量的天平无疑是向苏联方向倾斜的。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北约第二大军事强国法国的核武器载具使用最多的是“冥王星”导弹,其可怜的650公里射程显然意味着法国人在危机关头的计划,是将入侵的苏军在德国领土上消灭。

苏联解体之后,美国通过核共享协议仍然在比利时、土耳其、意大利和德国部署有核武器,尤其是部署在德国的B61核弹一直被俄罗斯人视为安全隐患。

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则源于特朗普上台后与德国关系的恶化,以及承平日久的德国国内政治氛围对本国领土上的核弹愈发抵触。

德国的反对一度使得北约考虑过撤走部分B61战术核弹,但是撤走的方向并不是向西,而是进一步向东搬至波兰——即便波兰并非北约核共享的签约国,理论上不被允许在领土内部署任何核武器。这也是去年圣诞节前夕俄罗斯威胁将核武部署到白俄罗斯的直接导火索。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世界整体和平的大背景下,大当量、足以保证互相毁灭的战略核武器几乎毫无用武之处,而处于相对灰色地带的小当量的战术核武器则成为了威慑、且能实际投入应用的一种大杀器。

以美国的“民兵”洲际弹道导弹为例,其W87核弹头单个当量30万吨TNT,俄罗斯的“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同样可以携带四枚当量为55万吨TNT的核弹头。这些一枚足以夷平一座城市的核武一旦投入使用就意味着核大战。

而目标仅在于钻地攻击、炸毁掩体的战术性核武器当量则往往不足1万吨。例如至少有200枚部署在德国的B61战术核弹(B61-12)最小可调整当量仅为300吨TNT,相当于20余枚GBU-43常规炸弹(即炸弹之母),或5枚俄罗斯的空投高功率真空炸弹(即炸弹之父)。

使用战术核武器这种“走钢丝”行为除了不一定招致敌方核报复之外,另一个巨大优势则在于战术核武器不像炸弹之父或炸弹之母那样庞大,可以灵活部署在包括重力炸弹‘短程导弹、炮弹、地雷、深水炸弹和鱼雷等多种场景。

例如B61-12重量仅为375公斤,并能够轻松地被F-16 C/D等轻型战斗机携带升空。这也意味着,如果北约将B61-12部署到波兰最东方的登布林基地,即便是没有超音速巡航能力的老旧F-16 C/D理论上也能够在起飞40分钟后将战术核弹扔到斯摩棱斯克。倘若选用隐身性能更加的F-35搭载B61-12,则对俄罗斯的国土安全威胁更大。

美国在欧洲部署核弹的国家包括德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和土耳其。图源:daily mail

美国在欧洲部署核弹的国家包括德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和土耳其。图源:daily mail

虽然北约并未有计划将战术核武器前移至波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针对俄罗斯的战术核武器不会出现在更东方的领土。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报道,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在2月21日曾指出,乌克兰已经宣布有意重新成为有核国家。

作为前苏联的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境内集中了苏联近四分之一的武备和军工体系,在苏联解体后继承了1270枚战略核弹头和近2500枚战术核弹头,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核武国家。虽然乌克兰自1994年之后就销毁了所有的核弹头,但是乌克兰仍保有OTR-21 Tochka-U导弹发射系统。按照绍伊古的说法,相比于半吊子的伊朗和朝鲜,乌克兰拥有能力更强大的设备、技术和专家。

俄罗斯对于自家门口核武器部署密切关注的背后,实质上仍是其一贯“以核制常”的国防政策。

俄罗斯的经济只能负担不到美国十分之一的军费,也无法支撑俄罗斯在常规武器领域与北约进行跟随,而依靠苏联时代流传下来的庞大核武库,俄罗斯就可以依托战略核武器确保总体稳定的周边环境,依托战术核武器威慑敌对势力在核心利益区域采取“切香肠”战术的可能性。

即便俄罗斯的战术核武器除了高超音速导弹之外,早已经与“现代化”相去甚远,但俄罗斯至少2000枚的战术核武器保有量依然远超北约在欧洲的核武库。作为为数不多还能够拿得出手的杀手锏,俄罗斯在上世纪90年代就放弃了苏联不首先使用核武的承诺,并愈发依赖其在政治和外交领域中扮演的筹码地位。

责任编辑:祝加贝

“历史分水岭”!欧盟首次掏钱为乌克兰买军火 乌克兰:基辅和哈尔科夫传出爆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