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纵论天下|崔洪建:中欧关系将进入波动常态化时期但行稳致远仍是大势所趋
新华网北京1月10日电(唐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近日在参加新华网第十二届“纵论天下”国际问题研讨会时表示,中欧之间存在新变数、新压力,今后一段时期中欧关系波动是常态,我们要有耐心和定力,实现中欧关系的行稳致远。
1月6日,新华网第十二届“纵论天下”国际问题研讨会在北京举办。图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在进行主旨演讲。新华网刘厦摄
崔洪建说,中欧关系存在新变数、新压力。我们可能今后在面对、处理中欧关系时不得不接受干扰长期化和波动常态化的情况,暂时不得不离开舒适区,这是对中欧关系从现在到今后一段时期的基本判断。同时,他对中欧关系的第二个判断是,有一定的压力不一定是坏事,需要有一定的压力测试,这样可以保持清醒,不至于沉迷于某种舒适状态而忽视了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在未来的大国关系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战略定力。
崔洪建表示,中欧关系的新形势有一些新特点:一是欧洲本身的世界观、战略认知和投入方向都在变化,需要中欧双方在观念上进行磨合并重新对接;二是国际格局本身的变化、中欧之间的实力对比变化给欧洲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它的政治和政策反应决定了今后一段时期中欧关系的波动状态;三是现在中欧双方既需要稳固住已有共识和合作基础,又需要有效管控分歧,更积极地培育新共识和新增长点。对此,我们要有耐心和定力才能行稳致远。
崔洪建认为,首先,我们需要“行稳”,让中欧关系稳定下来,避免由于心理认知、信息不对称或政策信号不清晰等问题导致的突发事件叠加和串联。我们要更积极地为中欧关系打造“托底”构造,不让它出现“自由落体”的状态。
同时,中欧关系要在“行稳”的基础上做到“致远”,就需要坚持合作方向不脱轨。当前欧洲处于“精神分裂”的状态:从经济利益和民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中国是欧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欧洲不愿意脱离中国;但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方面,欧洲又受到美国的极力拉拢。作为负责任的伙伴,我们需要帮助欧洲找到准确定位,维持好政策平衡。在更好地增进中欧共同利益的同时,减少分歧、管控竞争,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矛盾,共同形成平衡的思维和政策逻辑。惟其如此,中欧关系才能真正行稳致远,实现更美好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