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连线 那一天,我代表新中国记者走进联合国

日期:10-19
新华社纽约联合国

原标题:全球连线|那一天,我代表新中国记者走进联合国

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记忆有烙印。虽已年近九旬,叶志雄仍能清晰回想起,50年前他作为新华社记者随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的一幕幕,“许多情景就像昨天刚看的电影一样”。

今天,这位老记者依旧精神矍铄,说话中气十足。他说,“联合国是世界形势发展的缩影”,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那一年“中国、世界和联合国的头等大事”。

新华社文字记者叶志雄(左)和摄影记者钱嗣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听会。(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文字记者叶志雄(左)和摄影记者钱嗣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听会。(受访者供图)

面对周总理的叮嘱

他回答:“一定要把工作做好!”

美国东部时间1971年10月25日晚,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6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发来电报,邀请中国政府派团出席联大。29日,中国政府宣布,参会!

彼时,叶志雄原计划赴非洲常驻,突然接到通知暂缓行程。没多久,新任务揭晓——他和摄影记者钱嗣杰、电务处朱兴泉将随中国代表团前往联合国。叶志雄是随团唯一文字记者。

同年11月5日晚,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接见赴联合国代表团成员。据叶志雄回忆,周总理看起来有些疲惫,但双眼炯炯有神。当时,他对照52人的代表团名单逐个谈话。轮到叶志雄时,总理问他,曾在什么国家常驻,对这次报道有没有信心?叶志雄回答:“一定有信心,一定要把工作做好!”

全球连线  那一天,我代表新中国记者走进联合国

周恩来总理在办公室工作。新华社发

最后,周总理又问大家有没有遗漏。不知谁说了一句,还有新华社记者没问到。周总理立即回答:“刚才已经问过了。”

联合国掀起“中国热”

欢迎“七亿中国人民的代表”

很快到了11月9日,代表团出发的日子。据叶志雄回忆,周总理和首都各界群众4000多人以及60多国驻华使节到机场送行。代表团从北京到上海换乘法航班机,又辗转仰光、卡拉奇、雅典、开罗、巴黎,于当地时间11月11日中午抵达联合国总部所在地纽约。

中国代表团这次载入史册的纽约之行,给叶志雄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中国热”。

全球连线  那一天,我代表新中国记者走进联合国

1971年11月11日,以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为团长、黄华为副团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抵达纽约。图为乔冠华团长抵达纽约后,在机场和友好国家的代表们握手。新华社发

飞机降落在纽约时,当时的联合国秘书处代表、联大2758号决议提案国及其他友好国家常驻联合国代表,还有数百名爱国华侨华人、友好人士以及媒体记者,已在机场等候。

中国代表团前往罗斯福酒店下榻时,沿途不断有人朝着车队挥手、打招呼,还有人比出代表“胜利”的V字手势。

叶志雄投入工作后,常常有访客主动上前,与这位来自新中国的记者热情交流。

还有一个小细节。代表团抵达后,时任联大主席马利克邀请几大国际知名媒体共进午餐,将叶志雄奉为主宾之一。当时,应邀作陪的多名外媒记者都是常驻联合国的“老资历”,有人已白发苍苍。

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叶志雄撰写了抵达纽约后第一篇通讯《欢迎您:七亿中国人民的代表》。

全球连线  那一天,我代表新中国记者走进联合国

1971年11月11日,旅居美国爱国华侨从美国各地来到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热烈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席联合国大会第26届全体会议的代表团。图为爱国华侨青年,兴高采烈地等候祖国代表。新华社发

这股带着暖意的“中国风”吹拂到了纽约城更多角落。据叶志雄了解,联合国总部附近的一家湖南餐馆排起了长队;知名的梅西百货公司打起了卖中山装的广告,另一家百货公司索性开设“中国专柜”;纽约一些学校办起了“中国日”“中国周”活动;一些学生在模拟联合国活动中以“代表”中国为荣……

对新中国的“欢迎会”

外国代表朗诵“风卷红旗过大关”

1971年11月15日,美东时间10时15分,中国代表团成员在热烈掌声中步入联大会议厅,首次坐到置有“CHINA”名牌的席位上。

叶志雄回忆说,联大方面安排了几个国家代表世界各地区致欢迎辞,但还有很多国家代表也纷纷发言表达欢迎,俨然把这场联大全会变成了欢迎中国代表团的大会。

全球连线  那一天,我代表新中国记者走进联合国

1971年11月15日,阿尔巴尼亚驻联合国常任代表萨米·巴霍利在第26届联大全体会议上发言,欢迎中国代表团。新华社记者钱嗣杰摄

现场令他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匈牙利代表在发言中还用了中文,而智利代表则热情地朗诵了毛主席诗词“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在叶志雄看来,这些欢迎词,不仅是友谊的表达,更反映出当时各国对华态度乃至对世界大局的看法。

全球连线  那一天,我代表新中国记者走进联合国

1971年11月15日,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席第26届联大全体会议,乔冠华团长代表中国政府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新华社发

当天的高潮无疑是中国代表的发言。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他还强调说:“我们主张,任何一个国家的事,要由这个国家的人民自己来管;全世界的事,要由世界各国来管;联合国的事,要由参加联合国的所有国家共同来管,不允许超级大国操纵和垄断。”

叶志雄回忆说,乔冠华的发言真是“不卑不亢、中肯说理、翩翩自如”,发言结束后,30多个国家的代表特意来到中国座席前排着队同他握手祝贺。

据叶志雄记录,当天大会氛围很热烈,大大超出原定时间,一直开到18时40分才结束。

全球连线  那一天,我代表新中国记者走进联合国

1971年11月15日,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的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席第26届联大全体会议。新华社发

在联合国舞台上

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叶志雄说,随代表团参加联大可谓一场“遭遇战”,报道如此重大历史性事件对当年的他还是第一次。既要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报道新中国来到联合国的现场真实情况,又要将代表的重要发言摘要发回国内,他深感责任重大。

作为新中国的新闻人,必须打好这场硬仗!曾常驻伦敦5年的工作经历,让叶志雄练就单兵作战的本领。他告诉记者,初到联大工作有两个诀窍,一是“拼搏”,二是“交友”。

那段时间,叶志雄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连续奋战50多天,直到联大会议告一段落。

新华社记者叶志雄(右上)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参加记者会。(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记者叶志雄(右上)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参加记者会。(受访者供图)

联合国大会、安理会和6个联大专门委员会,有时竟然是8个会议室同时召开不同会议。他多看多请教,很快掌握了联合国开会的规律,同秘书处工作人员熟络后,甚至能单枪匹马地同时采访多场会议。

重要新闻比拼时效,会议还没结束就开始动笔写新闻稿;联合国秘书处工作日中午的日常记者会,是挖掘报道线索的好机会;秘书处下面的翻译处、中文科、文件处,可经常“捞”到重要讲话稿和素材;与联合国记者协会互通有无,做好调研。

常驻联合国三年间,叶志雄报道了三届联大,撰写大量英文稿件,在联合国舞台上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自1972年初起,新华社又陆续向联合国分社增派人员。在国际媒体聚集的联合国大厦三、四层,有了新华社的“根据地”。随着记者队伍壮大,办公地点也从一间仅能容纳三张办公桌的办公室,换成了面向纽约东河的一个大房间。

全球连线  那一天,我代表新中国记者走进联合国

2021年8月,新华社记者叶志雄(已退休)在家中接受采访。新华社记者徐晓蕾摄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年来,民族复兴大业取得翻天覆地的成就,国际地位和声望获得举世公认的提高!”叶志雄感慨道,“50年来,联合国的历史使命和作用也有了显著提升。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是当前反对霸权主义、捍卫多边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推动合作发展的重大课题。”

回忆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老先生说:“我为自己有这样一段经历感到十分荣幸,我更为我的祖国感到无比骄傲。”

策划:陈贽

监制:李拯宇

统筹:谢鹏蒋国鹏闫珺岩

执行:杨海云孙浩王丰丰

文字记者:胡若愚徐晓蕾操凤琴

视频记者:吴宝澍王沛

编辑:马晓燕孙浩鲁豫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全球连线  那一天,我代表新中国记者走进联合国

美国“长臂管辖”没有最长只有更长! 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去世 曾后悔未能阻止战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