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年诺贝尔文学奖为何颁给了他?
北京时间10月7日19时,瑞典学院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他将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735万元)的奖金。
其颁奖词为,“因为他能洞悉殖民主义的后果与文化和洲际鸿沟中挣扎的难民命运,态度决绝,慈悲为怀”。(赵白生译)
出身难民的作家
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教授赵白生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关注难民问题的古尔纳,令人非常意外。“在非洲文坛,古尔纳并非一个显山露水的作家。”
据诺贝尔奖官网介绍,阿卜杜拉扎克·古尔纳1948年出生于东非国家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现年73岁。
资料图:阿卜杜拉扎克·古尔纳。/IC photo
1960年代末,有着阿拉伯血统的古尔纳被迫逃离刚刚成立的坦桑尼亚共和国,以难民身份抵达英国。此后,古尔纳定居英国,并在21岁时开始写作。
直到1984年,古尔纳才再次回到桑给巴尔,在他父亲去世之前不久见到了他。退休前,古尔纳是英国肯特大学英语文学和后殖民文学教授。
古尔纳迄今已发表了十部长篇小说和多篇短篇小说,其中难民问题贯穿着他的作品。
诺贝尔奖官网介绍称,古尔纳在处理难民问题时,聚焦于难民的身份和自我认知。他作品中的人物总是处于不同的文化和大陆之间,处在过去的生活和未来的生活之间,面临着一个几乎永远无法解决的安全问题。
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还指出,古尔纳对真相的执着、对简单化的厌恶令人印象深刻。他的作品摆脱了刻板、定型化的描述,让读者看到了不了解的、有着多元文化的东非。在他的文学世界里,一切都在变化,包括记忆、名字、身份。他笔下的角色总是有一种由知识热情驱动的无休止的探索精神。
据CNN报道,在新冠疫情持续导致欧洲难民危机加剧的背景下,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将今年的奖项颁给了聚焦难民、移民问题的作家。但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称,欧洲、地中海的难民问题没有影响到今年的奖项,因为“避难、移民问题已存在非常长的时间”。
赵白生称,“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的颁奖词直接体现了古尔纳的特点,他洞悉殖民主义的影响和难民的命运,态度决绝,慈悲为怀”。
作品聚焦难民命运
古尔纳最著名的小说是《天堂》(1994),它同时入围了布克奖和惠特布莱德奖。这部作品讲述的是20世纪初一个坦桑尼亚男孩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成长、关于悲伤的爱情的故事,其中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信仰体系发生了强烈的碰撞。
《天堂》。/图片来自亚马逊官网
2001年的作品《海边》入围了布克奖和《洛杉矶时报》图书奖。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20世纪末一名从桑给巴尔到英国寻求政治避难的中年人,讲述了他面对种族歧视、不公正的对待时的故事。
2005年的《遗弃》曾入围英联邦作家奖,讲述了几代人跨越种族与文化壁垒的爱情悲剧。
古尔纳最新的一部作品是发表于2020年的Afterlives。这部作品和《天堂》一样,背景是20世纪初,也即1919年德国对东非结束殖民统治前的一段时间。Afterlives想要表达的是,如果种族主义等统治意识形态要求屈服和牺牲,个人毫无还手之力。
赵白生指出,阿卜杜拉扎克·古尔纳作品的最大特色,就是关注身份问题,特别是流离失所的难民身份问题。他认为,这届评委非常注重“新经典性”,而“新经典性”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凸显跨文化性,古尔纳的作品在这方面独擅胜场,这可能是他最终获奖的一个原因。
诺贝尔文学奖呈现怎样的趋势?
诺贝尔文学奖由瑞典学院负责评选和颁发。自1901年至2020年,瑞典学院共颁发113次诺贝尔文学奖,其中4次奖项由两位获奖人分享,因此累计获奖人数为117人。
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中,16人为女性。最年轻的获奖者是英国作家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他1907年获奖时年仅41岁。最年长的获奖者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她2007年获奖时为88岁。
赵白生指出,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传统就是“欧美中心、其余卫星”,亚非的获奖者占比非常小。
据统计,在截至2020年的117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中,欧洲作家占比超过70%,美洲其次,亚洲、非洲、大洋洲非常稀少。BBC指出,古尔纳更是自1986年尼日利亚作家沃莱·索因卡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一位获此奖项的非洲黑人作家。
除这一特点之外,赵白生指出,分析最近十年的诺奖得主可以看出,诺贝尔文学奖的两大趋势相当明显。其一,几乎都是被体制经典化了的作家,所以奖项一般争议不大;其二,多半都是获奖专业户作家。
对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多年来一直是获奖热门人选,但至今未能获奖,赵白生表示,“每届评委都有特定的评选标准。新世纪以来,畅销类型的当红作家大多不受待见。很可能,市场号召力容易使人把他们归为通俗作家。而这届评委,十分看重‘新经典性’”。
近五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
2020年,美国女诗人路易斯·格丽克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史上第16位女性获奖人,因其“以带有朴素美感、准确无疑的诗歌语言将个人的存在普遍化。”。
路易斯·格丽克一般被认为是自传诗人,童年、家庭生活、和父母姐妹的亲密关系一直是中心主题,探讨人存在的根本问题,包括爱、死亡、生命和毁灭。代表作包括《月光的合金》《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等。
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其颁奖词为“富有语言学才能的作品探索了人类经历的周边及特殊性”。他的代表作包括《无欲的悲歌》《骂观众》等。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她获奖的理由是“在叙事想像上充满百科全书般的热情,代表着一种跨越边界的生活方式”。其代表作有《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等。
2017年,日裔英国籍作家石黑一雄获颁诺贝尔文学奖。他的颁奖词为“在伟大情感的小说世界中找到现实世界与虚幻深渊的连结”。其代表作包括《长日将尽》《莫失莫忘》等。
2016年,美国歌手、创作人鲍勃·迪伦因“在伟大的美国音乐传统上创造出新的诗意表达形式”获颁诺贝尔文学奖。他也是最受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人之一。
记者|谢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