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连线 72年前,这位外国志士加入中国籍!

日期:10-02
黎巴嫩新华社

原标题:全球连线| 72年前,这位外国志士加入中国籍!

新华社开罗10月2日电距离中国万里之遥的黎巴嫩,有一座宁静山城——哈马纳。中心广场上,静静矗立着一座半身铜像。不时有当地人和东方面孔的人前来瞻仰。

他是马海德,一名杰出的国际主义者、著名医学专家,祖籍黎巴嫩,生长在美国,却是新中国的一员。1949年10月1日,39岁的他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亲历开国大典——以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身份!

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中国国籍,并为新中国卫生事业倾注毕生心血。

生命的意义在中国

马海德之子周幼马向新华社记者介绍说,父亲童年时生活贫困,8岁那年一家人不幸得了严重流感,一名好心的社区医生免费给他们治病。从那以后,治病救人,成了马海德一生的夙愿。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风雨飘摇。刚刚在欧洲取得医学博士学位的马海德来到上海,考察东方热带病。

在上海,马海德目睹了旧中国民不聊生的悲惨状况,渴望用医术救助苦难中的人们。因为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宋庆龄等进步人士,在他们的影响下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他渐渐意识到,要帮助中国的穷苦百姓,不能仅靠医术!

1935年,马海德在给一名美国朋友写信时说:“我对中国和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事业十分关注,现在,生命对我来说是如此有意义。”

1936年,在宋庆龄推荐下,马海德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一起进入陕北苏区。在陕北,边区军民亲密无间、团结抗日的热情深深感染了他。

图为马海德在延安窑洞前的留影。新华社发

图为马海德在延安窑洞前的留影。新华社发

周幼马说,父亲很心疼当时处境下的红军,说他们缺医少药,有时打仗缴获了药品却不知道该怎么用,他觉得自己“在这里能有很多事情干,能起很大作用”。

几个月后,记者斯诺离开了陕北,他要把真实的红色中国介绍给外面的世界;医生马海德选择留下,他要给边区的战士和群众看病,支持中国革命事业。

他把自己的西方名字乔治·海德姆改成中国名字马海德。作为随军医生,他在战场上亲眼目睹红军战士舍生忘死英勇战斗,更加明晰了自己的信仰所在。

1937年,马海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志愿获得特批。“一个人要想作出自己的贡献,必须要有一个牢固的精神支柱。”马海德晚年时曾这样追忆。

为中国消灭麻风病

1950年,刚刚加入中国国籍的马海德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顾问。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疗卫生事业百废待兴。

“父亲不想安静地坐办公室,他是个好医生,他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去给人看病。”周幼马说。

哪里最需要自己呢?马海德请教了一位老教授,中国人最怕什么病?老教授说,有一种病特别可怕,人人谈之色变,就是麻风病。

于是,在中国消灭麻风病,成了马海德后半生的奋斗目标。

周幼马说,父亲在工作中总是亲力亲为,经常奔波在边远地区疾病防治一线,总是亲自给麻风病人做检查。“遇到脚底溃烂的病人,父亲就把他们的脚搁在自己腿上,细心检查,告诉他们怎样用药,然后帮病人把鞋穿上。”

1985年,马海德在广州成立了中国麻风病防治协会、中国麻风病福利基金会和中国麻风病防治研究中心;他还积极开展中外医学界的合作与交流,争取国际上的援助;他根据中国国情,将麻风病传统的住院隔离治疗办法改变为社会防治,并于1980年把国外治疗麻风病的新技术——强杀菌联合药疗引进中国,大大提高了疗效。

全球连线  72年前,这位外国志士加入中国籍!

1980年,马海德大夫在北京阜外医院看X光片。新华社发

人到晚年,马海德在身患癌症的情况下仍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1988年,马海德去世。那时,中国麻风病人已由建国初期的50万锐减到7万。如今,中国的麻风病早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基本消灭”水平。

周幼马说,父亲生前经常感叹,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短短几十年在卫生等众多领域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让我们能集中力量攻坚克难。

“流淌着中国的血液”

对于黎巴嫩人来说,马海德这个名字已成为黎中友谊的桥梁。

“马海德的根在黎巴嫩,身体里流淌着中国的血液。”黎巴嫩“黎中对话之路”协会主席瓦里夫·古米哈说。

古米哈认为,马海德的一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人民生命健康的责任担当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国际主义胸怀。

在新冠疫情持续肆虐全球的当下,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毫无保留地同国际社会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积极推动新冠疫苗国际合作,向包括黎巴嫩在内的超过1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疫苗。

全球连线  72年前,这位外国志士加入中国籍!

4月6日,中国向黎巴嫩政府和军队援助的新冠疫苗运抵贝鲁特拉菲克·哈里里国际机场。新华社发(比拉尔·贾维希摄)

“中国站在守护全人类生命安全的高度,致力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正是马海德一生遵循的价值观。”古米哈说。

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投身中国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的卫生事业奋斗终身——无怨无悔的抉择和坚守,成就了马海德光辉感人的一生。

临终前,老人曾这样感慨:“如果让我重新开始生活,我还是要选择这条道路,这是毫无疑问的。”(文字记者:王健、强力静、刘宗亚、段敏夫、涂铭、陈钟昊、赵旭、罗鑫;视频记者:段敏夫、陈钟昊、菲拉斯·阿布·赫扎姆、达纳·哈拉维;编辑:唐志强、孙浩、马晓燕)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全球连线  72年前,这位外国志士加入中国籍!

全球连线 艾德文·马尔眼中的中国:从上海看红星照耀下的中国 欧洲药管局:强生新冠疫苗或与罕见静脉血栓栓塞存在关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