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义伟,年审没过

日期:09-09

原标题:菅义伟,年审没过

来源:南风窗

菅义伟于2020年9月14日赢得自民党总裁选举

菅义伟,年审没过

“感觉太好了,我无法平静下来。”

2020年9月14日,菅义伟说这话时,肯定没想到自己又将是一位“短命”首相。

那一天,他赢得了自民党总裁选举,即将接替称病辞职的安倍出任日本新一任首相。一年后,菅义伟在自民党内部会议上宣布,他将不会参加本月下旬举行的自民党总裁换届选举。

这个决定也是他在首相任期终结时宣布的,因为退出党内角逐即意味着与下届首相无缘。从2020年9月出任首相到2021年9月任期终结(菅义伟将在9月30日总裁任期结束时辞任首相),任期一年,很符合日本政治中“短命首相“的标准。

9月3日,菅义伟在自民党内部会议上宣布,他将不会参加本月下旬举行的自民党总裁换届选举

不过,留意国际新闻的人可能都有这种感觉:尽管日本首相的“短命”能登上新闻头条,但不再会给人带来“新鲜感”。因为在外界的印象中,日本首相突然宣布辞职、留下半截或大半截任期,似乎是日本政治的常态。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常态之中是否孕育着“非常态”?这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日本周边国家来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悠久短命史

日本人动不动就换首相的做法,在国际政治历史中,可以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日本作为一个国家设立“内阁总理大臣”(即首相)这个职位以来,就开始了频繁换首相的历史,只有偶尔出现能长期执政的首相。

我们先从日本的第一位首相伊藤博文说起。这位曾在近代史上给东亚国家造成深重灾难的政治人物,在1885年出任日本第一任首相,这一任干了两年半。伊藤博文总共四度出任首相,不到8年的执政期被切成了四段。最长的干了四年,最短的半年零半个月。

伊藤博文是日本历史上首个内阁首相

伊藤博文是日本历史上首个内阁首相

伊藤博文也是日本历史出任首相次数第二多的人,排名第一的是吉田茂和安倍,都是五次。但伊藤博文的每一首相任期,中间都有长则四年、短则一年半的间隔期。而吉田茂与安倍的第二任期至第五任期,都是连续的(分别是约6年和8年)。

截至目前,在首相位置上待得最久的,当属安倍(近9年时间)。排在第二位的是桂太郎,但他的执政期被切成了三段。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是安倍,排在第二位的是佐藤荣作,连续三度出任首相长达近8年。

如果以二战结束为节点,我们可以发现,频繁更换首相、首相执政期短是日本政治的一个显性特征。从1885年伊藤博文出任第一任首相到1945年二战结束,这60年里日本共出现了29位首相,每位首相平均执政期约两年。

1909年,安重根在哈尔滨火车站站台上击毙伊藤博文(图源:光明网)

1909年,安重根在哈尔滨火车站站台上击毙伊藤博文(图源:光明网)

论国际环境,那段历史时期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论国内环境,却是日本政治野心的膨胀期。国内政治人物荷尔蒙分泌旺盛,谁也不服谁,搞定政治对手、平衡政治利益难度大,结果就是换首相如走马灯。需要指出的是,那也是日本能完全“自主决定”首相的时期。

战败投降以后,美国这个“天皇之上”的存在,对日本的政治架构做了改造。自那以后,首相谁来当,美国的眼色很关键。即便不是一言九鼎,那绝对也是“重要参考”。但是,日本人频繁换首相的脾气,丝毫没有改变。

二战后日本政治周期的一个突出特点,基本可以归结为频繁地换首相与不那么频繁地换首相。如果从日本投降后首位首相东久迩稔彦算起,截至菅义伟任首相,日本在75年里共出现了35位首相。平均下来,每位首相执政期也就两年多一点点。与二战前相比,几乎没有什么“进化“。

但对于日本来说,二战后的国际环境,在美国的羽翼保护下,总体上是比较平和的。首相“短命”的原因,主要还得在日本国内找。

桂太郎

桂太郎

撇开政治文化这类形而上的东西不谈,关键的原因还在于日本首相的产生机制。比如,日本首相由众议院占多数席位的政党党首出任(有时候通过政党联盟实现“多数”),这就意味着,一旦执政党在众议院选举中失去多数席位,那么首相必须辞职;如果党首在党内换届选举中落选,那么首相也得换人。这种党首与首相“绑定”的制度安排,客观上增加了换首相的几率。

还有一点,众议院每届任期是四年,但日本政党党首的任期规定另有一套规则。比如,自民党总裁任期是3年,连任不得超过3届(以前任期是2年,连任不得超过2届)。从规则上来说,这些因素就造成了这样结果:首相执政期被切得很碎。

短命与国运

“就算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只要努力也能立志当首相”,这是菅义伟在去年自民党总裁竞选时说过的话。当时,他的草根出身背景还被媒体塑造成励志故事。

但他能奋斗成日本首相,却对自己执政时间的长短无能为力,这就是日本政治的现实。

路透社将菅义伟称为“挣扎的首相”

路透社将菅义伟称为“挣扎的首相”

接下来的问题是,日本是否又将进入换首相如走马灯的政治“动荡期”?

在菅义伟之前,有二度执政长达近8年的安倍,就任时即被认为是过渡性人物的菅义伟“谢幕”,很容易让外界产生这样的疑问。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意角逐首相大位的几位政治人物,无论哪一位都没有显示出有能长期执政的绝对政治优势。

二战后的历史中,如果以任期3年作为长期执政的标准,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首相有28位,占比为80%。所以从概率上看,菅义伟之后日本再次频繁换首相,或许是个大概率事件。

但仅从政治周期的角度看日本,是有一定迷惑性的。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政治周期表象下的经济表现。因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大国的经济实力向来都是检验国运的一个关键指标。

尽管政治上有“短命首相”的特点,但日本却在二战的废墟中迅速崛起,并在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位置上待了40多年(1967年至2009年)。进入21世纪后,小泉(5年多)和安倍(两度执政共计近9年)都实现了长期执政,稳定的政局与经济表现呈现的却是“倒挂”。

2020年8月,时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为了避免因旧病恶化等导致影响国政的事态,决定辞去首相一职

2020年8月,时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为了避免因旧病恶化等导致影响国政的事态,决定辞去首相一职

2001年小泉执政到2006年卸任,日本的GDP从4.3万亿美元增加到4.5万亿美元,增幅仅为4.7%。2007年至2011年,日本5年内出现了4位首相,但GDP从4.52万亿美元增加到6.16万亿美元,增幅是36%。2012年安倍二度执政到2020年辞职,日本的GDP从6.2万亿美元下降到4.9万亿美元,萎缩了1.3万亿美元。

由此可见,进入21世纪后,日本政治“稳定”与否,与经济表现之间并不呈正相关性。

那么问题来了,可能出现的“政治动荡期”是否意味着日本的经济运势能止跌回升,就像2007年至2011年期间那样呢?这样看就把政经逻辑简单化了。

小幅增长有可能,但向下走的大趋势基本不会变。

那段时期日本经济增速表现尚可,很重要的原因在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经济体齐心参与救市、挽救世界经济,作为外向型经济体的日本从中受益。

小泉纯一郎和安倍晋三

小泉纯一郎和安倍晋三

2012年二度执政后的安倍,之所以主打“安倍经济学”,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外部红利”效力递减的背景下,急需提升日本经济的内驱力。效果如何呢,安倍执政近8年的时间,足够检验。

还有一点尤为关键,2020年9月安倍离任时,日本的外部环境出现了冷战结束后未曾有过的变化。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日本的政治人物也难以治愈经济增长乏力的顽疾,大变局下能表现得更好、逆势拉抬国运?日本政治中鲜有这样的先例。

外部的大变局与内部的“动荡期”叠加,对日本政治意味着什么,值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警惕。

作者|雷墨

编辑|风云

排版|瑾瑜

看世界杂志新媒体出品

澳大利亚一只雄性麝鸭会说“You bloody fool!” “微波炉爆炸了!”日本一公寓发生火灾,被烧毁房屋内发现两具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