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首次!日本联合印度在东海搞小动作

日期:07-01

原标题:史上首次!日本联合印度在东海搞小动作|京酿馆

日印两国军演,背后针对的是中国。

▲当地时间6月15日,日本东京,日本立宪民主党等4个在野党联合向众议院提交对菅义伟内阁的不信任决议案。/图片来源:IC Photo

▲当地时间6月15日,日本东京,日本立宪民主党等4个在野党联合向众议院提交对菅义伟内阁的不信任决议案。/图片来源:IC Photo

文|徐立凡

据共同社报道,日本海上自卫队30日宣布,补给舰“滨名”号6月29日在东海与印度海军轻型护卫舰“契尔丹”号实施了海上补给的训练。

日印两国在东海进行联合训练实属罕见。双方虽然出动的军事力量有限,但训练地点显然是刻意选择的。日印究竟在打什么算盘?

安倍晋三政治遗产促成此次训练

据报道,日印搞这次联合训练的理由,是日印两国政府去年签署的《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ACSA)将于近期生效。

《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是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留下的政治遗产。

2019年日印在外长防长“2+2”安全会谈上达成共识,日本自卫队和印军将共享防务能力和供给,包括燃料和弹药。

双方原本商定把这个协议作为日印军事关系升级的礼物,在2019年底安倍访问印度时签署协议。结果安倍将要出访时,他与莫迪原先准备举行会谈的地点印度东北部城市古瓦哈蒂治安恶化。

当地居民与警察发生严重冲突导致人员伤亡,安倍就取消了行程。因为治安原因取消首脑会谈,也算是奇事一件。

结果这件事拖到去年安倍卸任、菅义伟上台前才办成。

ACSA协议是日本主导的协议,目的是加强与盟国的军事合作,为日本自卫队正名。此前,日本已经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加拿大签署了ACSA。日印ACSA除了允许日本自卫队和印度军队交换使用食品、燃料、弹药、装备零件外,还规定印度海军可以使用日本位于东非吉布提的军事基地,日本自卫队则可以使用位于马六甲出口的印度军事基地。

这样一来,日印就建立了准军事同盟关系。

选择东海训练别有用心

日本海上自卫队没有给出日印联合训练的具体地点,但大概率是在钓鱼岛附近海域。

菅义伟上台后,为显示强有力领导人的形象,在国际场合频频挑起台海、钓鱼岛议题,并以美日安保机制、美日印澳四国安全机制为依托,带头在东海海域搞事情。

今年3月下旬,美国第七舰队旗舰蓝岭号进入东海,日本海上自卫队派出金刚号驱逐舰与蓝岭号举行了联合演习。日本海上自卫队还渲染称,美日联盟“在威慑和对抗威胁的能力方面得以强化”。

5月11日,日本主导,美、法、澳三国参加,在东海举行了四国联合军事演习“ARC21”。四国共出动了11艘军舰组成联合舰队,其中日本海上自卫队出了7艘、美国海军1艘、法国海军2艘、澳大利亚海军1艘。这是日美法澳首次在东海进行联合训练。

此外,日本陆上自卫队和美国海军陆战队以及法国陆军共160人还在九州地区展开了夺回离岛的联合训练,还假打了一场巷战。

日本防卫大臣岸信夫直言不讳地表示,日本要扩大的军事合作关系,不仅包括美日同盟,还包括法国等所谓“志同道合”的国家。

此次日印东海联合训练其实与上述日本主导的联合演习是一个用意,就是要显示日本在东海有军事盟友,能招呼人打群架。

同在“四边安全机制”但战略重心不同

日印在东海联合搞了这么一场军事秀,是不是表明日印从此就绑到同一架战车上了?

虽然日印同在美日印澳的“四边安全机制“内,日印又搞了ACSA“加持”双方的军事联系,但这些机制的价值远没有美日安保机制大。日印两国间并没有安保机制。

实际上,对日本积极鼓吹的“四边安全机制”,印度一直没有日美澳三国那么热衷。原因是印度认为其海上战略重点在印度洋方向,不愿意在太平洋方向被美日深度捆绑。

日印之间的这种微妙差异也可以从对不同军演的投入中看出来。日本在东海的军演投入不遗余力,而印度则对主要在印度洋海域举行的“马拉巴尔”传统军演不遗余力。去年的“马拉巴尔”军演使“四边安全机制”的美日印澳四国2007年以来凑成了一桌,算是在印度洋方向,“四边安全机制”有了一些实质性的表现。

既然如此,印度海军为什么要前往东海与日本搞此次联合训练?一方面,是日本一直在大力拉拢域外国家扩大军事联盟,像法国5月之所以参加“ARC21”,就是因为法国认为自己在印太地区有150万海外居民,也算是印太国家,日本赶紧加以利用。而印度,则是在夏季到来后,又要在中印陆上边界地区搞小动作,也愿意表示一下自己在东海方向有朋友。

纠合起来在中国“家门口”显示威武,这种戏码上演很多次了。回应恶意和敌意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强。对于日印这次罕见的东海联合训练,可以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针对“ARC21”东海演习的一句话来总结:这些所谓联合军演,对中国一点影响都没有,无非就是多烧他们一点儿油。

□徐立凡(专栏作者)

责任编辑:张迪

蒙古国发现德尔塔毒株 新冠疫情持续加剧 印度新增确诊超4.8万例 新增死亡病例100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