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西索观欧亚|“北溪2号”撕裂跨大西洋关系?美欧仍有妥协可能
据俄罗斯塔斯社4月1日报道,截至 3月 31日,“北溪 2号”天然气管道已完成95%的铺设任务,铺设总里程达 2339公里,仅剩121公里尚未完工。俄罗斯能源部也在3月29日表示,近日苏伊士运河的堵塞,凸显了北极航道和俄罗斯能源管道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而俄罗斯通向欧洲的能源管道包括“友谊”输油管道以及“北溪-2”天然气管道。
2019年底,“北溪 2号”项目遭到美国制裁。“北溪2号”不仅是美国制裁俄罗斯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西方国家内部争议的焦点之一。
3月23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会见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时说:“拜登总统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他认为这条输油管道是个坏主意,对欧洲有害,对美国有害,最终与欧盟自身的安全目标相悖。”“这有可能损害乌克兰、波兰以及一些亲密伙伴和盟国的利益,”布林肯补充说,“美国法律要求华盛顿对参与北溪2号项目的公司实施制裁。”斯托尔滕贝格表示,北约对“北溪2号”项目没有统一的立场,但主张通过多样化的能源供应加强能源安全。针对美方的表态,德国政府发言人则表示,德方拒绝美国政府就“北溪2号”的威胁和实施的域外制裁。针对“北溪2号”的争议将持续在西方国家内部上演。
成为跨大西洋关系矛盾焦点的“北溪2号”
俄德之间的“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建成后,预计每年将向欧洲国家输送550亿立方米天然气,到2030年,累计输送量预计将达4000亿立方米。“北溪2号”的延伸线也将通过捷克、奥地利最终通向意大利北部地区。因此,这条线路对于保障德国能源供应,平抑德国居高不下的电力价格,促进德国“去煤化”、“无核化”等能源愿景的意义重大。德国也能凭借着“北溪2号”一跃成为欧洲大陆最重要的能源中转站,向其它周边国家供应能源,赚取利润。因此,德国政府在“北溪2号”问题上一直秉持着坚定态度,甚至不惜与美国针锋相对。
但是“北溪2号”能源项目的红利并非所有欧洲国家都能雨露均沾。受该项目冲击最大的国家是乌克兰。有专家估计,2025年俄欧乌天然气合同到期后,俄罗斯天然气将不再过境乌克兰,乌因此不仅要损失每年10亿美元以上的“过境收入”(乌专家估计损失在30亿美元左右),甚至面临被俄罗斯“彻底断气”的能源安全风险。乌克兰的担忧并非没有原因,在2020年俄-土之间的天然气管道“土耳其溪”投入使用后,俄对乌输气量就减少了150多亿立方米,在俄乌关系剑拔弩张的今天,年输气量更大的“北溪2号”项目一旦落成,俄罗斯便有能力完全放弃乌克兰的输气管道。因此“北溪2号”引起了乌克兰方面的强烈反对。
欧盟内部大部分国家对此项目的表态都比较谨慎,但也有从始至终都强烈反对“北溪2号”的国家,其典型代表就是立陶宛和波兰。这两个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一向将俄罗斯视为最大的安全威胁。两国都认为,在波罗的海铺设俄罗斯输气管道会为俄罗斯加强在波罗的海军事存在提供借口,威胁地区的安全稳定。
近年来,此二国都积极推动与俄罗斯能源“脱钩”的准备工作,在沿海地区相继建成了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从美国、卡塔尔等国进口能源,理论上讲两国有能力做到百分百独立于俄罗斯天然气的供应体系。立陶宛总统甚至将国内液化天然气接收设施的建设称为“对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集团(Gazprom)的胜利”,为了抗议“北溪2号”项目,立陶宛甚至退出了欧洲天然气工业联盟。波兰也积极呼吁欧盟委员会叫停“北溪2号”的建设,并在近期禁止了相关工程船只在波兰近海作业和通航的权利。
但实际上,目前立陶宛约60%,波兰约54%的天然气仍依赖俄罗斯供给,这主要是因为俄罗斯天然气价格仅为美国液化天然气的60-70%,可以说俄罗斯天然气是“无法拒绝的诱惑”。但另一方面,如果“北溪2号”顺利建成,过境波兰的“亚马尔-欧洲”输气管道将面临被停用的可能,那么波兰在失去过境费用的同时,只能从德国“逆向”购买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能源成本将大大提高。因此,除了地缘政治方面的考量,“北溪2号”对中东欧地区天然气市场的冲击也是欧盟内部分国家反对的主要原因。
美国两党对“北溪2号”项目的态度基本是一致的,前总统特朗普在离任之前就向参与“北溪2号”的相关企业出台了制裁法案。拜登政府日前也表示将“毫不犹豫地对项目参与者采取其他制裁措施”。从地缘战略角度来讲,美国始终将俄罗斯视为最大的安全威胁之一,尤其是拜登政府强调重建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对俄罗斯的防范、遏制和打压动作较之前任更为频繁。打压俄罗斯能源出口,推动俄欧能源脱钩,是限制俄罗斯在欧洲外交、军事行动能力的有效手段。
其次,从经济层面上讲,俄罗斯廉价的天然气成为欧洲的“畅销货”,挤兑了美国液化天然气市场份额的同时,也为俄罗斯赚取了巨额的贸易顺差,使美欧对俄联合经济制裁效果大打折扣。阻止“北溪2号”项目的实施,既能重创俄罗斯经济,又能为美国能源企业拓展欧洲市场提供绝佳契机,可谓“一举两得”。因此,美国在该问题上也态度强硬,与德国互不相让,“北溪2号”也成为了撕裂“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一道裂隙。
拒绝“北溪2号”,如何保障欧洲的能源供给?
近年来,中东欧国家也一直在努力拓展能源来源的多元化,液化天然气接收设施超过20个,输气管道网络也不断完善。除“北溪2号”外,还有三条保障欧洲能源安全的线路选择:
首先是“南方天然气走廊”项目(SGC),该线路从阿塞拜疆到欧洲的路线包括南高加索管道、跨安纳托利亚管道和跨亚得里亚海管道,共跨越7个国家,总长约3500公里,计划每年向欧洲供应6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但该项目于2020年底向欧洲输送第一批能源,但对德国等国家而言,高昂的过境费和途经国家的政治、安全问题使得该项目吸引力远不如“北溪2号”。
其次是跨里海天然气管道项目(TCGP),这是“南方天然气走廊”的东部延伸方案,将中亚(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跨里海输送至阿塞拜疆,在此并入“南方天然气走廊”,将天然气输送至欧洲,该项目因俄罗斯和伊朗的反对而搁置。
再次就是波兰和克罗地亚提出的“三海倡议”(Three Seas Initiative),该倡议于2016年启动,旨在促进亚得里亚海、波罗的海和黑海沿岸12个国家之间贸易、基础设施、能源等方面的合作。其中最主要的能源投资项目是在波兰和克罗地亚港口修建液化天然气设施,该倡议在2020年得到美国政府机构国际开发金融公司3亿美元的支持。但该倡议将德国排除在外,且在经济效益上没有任何优势。
总之,欧洲现有的液化天然气设施和输气管道等整体上能保障欧洲“有气可用”,但对于中东欧国家,尤其是对于能源需求量巨大的德国来说,上述项目在能源成本和经济效益上都远远无法与“北溪2号”相比。因此,多元化的能源工程项目作为欧洲区域的能源安全保障措施意义重大,但因此让德国和部分中东欧国家彻底放弃“北溪2号”项目显然是强人所难。
命途多舛的“北溪2号”将何去何从?
拜登担任美国总统以来,声称要“重振和现代化美国在世界各地的联盟和伙伴关系”,恢复美国的信誉与全球领导地位。其中,“终结特朗普对欧洲的漠视”,修复美欧跨大西洋关系,共同应对西方国家“战略对手”的挑战,成为拜登政府外交政策的重心之一。
尽管美欧存在诸多分歧和竞争,但双方的共同利益仍非常明显,短期内,美欧关系向好发展仍是主流。况且,欧洲确实存在巨大的能源需求,彻底阻断“俄气”,会严重影响德国等“大西洋伙伴”的经济利益和能源安全,与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初衷背道而驰。因此,美德双方针对“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的争端,也并非没有妥协的可能。
美国的相关制裁法案规定,当“适当的保障措施已经到位”时,允许执行豁免,这些保障措施应当是“具体、可量化并立即适用”的。对于“北溪2号”项目来说,这些“保障”,应当包括:对欧洲天然气市场中的“俄气”比例进行限制,防止俄罗斯操纵欧洲天然气市场;保障乌克兰的能源供应;评估“北溪2号”对乌克兰和波兰现有输气管线的影响,确保后者正常运行;确保欧盟能源法规的充分实施;加大对欧洲多元化能源政策的投资力度等;在保障德国能源供给的前提下,美国保留在特殊情况下叫停项目或终止输气的权利等。这些保障机制的落实都需要美、欧、俄、乌等多方的谈判和妥协。
“北溪2号”问题是美欧跨大西洋关系中结构性分歧的缩影,美国“维持全球领导力”的战略野心与欧盟战略自主的追求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欧盟内部各国国家利益和安全诉求也存在差异。因此,“北溪2号”事件的未来走向也许会成为在“国际失序”的大背景下西方国家之间合作模式转型的生动样本。
(袁勋,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西索观欧亚”是教育部、上海市和上海外国语大学(SISU,即“西索”)共建,并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负责运营的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俄罗斯-欧亚研究团队的集体专栏,坚持以多语种为前提、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方法,提供有关俄罗斯、东欧和中亚的可信可靠的在地知识。
责任编辑:张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