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的“罗斯福时刻”:上台百日布局四大议题,他成功了吗?

日期:04-29

原标题:拜登的“罗斯福时刻”:上台百日布局四大议题,他成功了吗?

有一次,深夜秀节目主持人斯蒂芬·科尔伯特在电视直播中称拜登为“好老头”。第二天,拜登就给他打了电话。他说:“听着伙计,你再叫我一次‘好老头’,我就亲自过去揍你。’”

显然,拜登并不希望被人当成一个“好说话的老爷爷”。

4月29日是拜登就任美国总统第100天。在美国政治文化中,这是一个重要节点——此时此刻,各界都在评判这位新总统执政百日的成绩和政策。

从各家民调看来,拜登平均拿到五成以上的支持率,其中皮尤民调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拜登支持率达59%,为近7任美国总统的第三高——不过,对于同样的数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有些媒体则认为这说明拜登的表现仅是“差强人意”。

拜登上台后主要忙于4个事项——疫情、经济、气候变化和种族关系。他密集地推动各项政策举措,模仿当年“罗斯福新政”的节奏,意图获取成功的“百日新政”的历史地位。

而他成功了吗?

拜登的“罗斯福时刻”

新冠疫情导致2020年美国经济遭遇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萎缩,经济崩溃的速度比美国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快。

根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网站的消息,截止4月底,美国已经累计确诊逾3200万例新冠病例,累计死亡达57万例,仍然是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

这意味着,美国因疫情死亡人数超过了两次世界大战(5万+29万)和越战(4.7万)阵亡人数总额,直逼美国内战死亡人数(60万)。

随之而来的经济活动停滞,失业率高企,其中农场的破产率接近三十年来的最高水平。从历史上看,与拜登上台相似的是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总统时的“临危受命”。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宣誓就任时,四分之一的美国人处于失业状态。他想在执政后100天内,国会通过15项法案,改革金融和农业制度,扩大失业救济范围,为美国经济复苏奠定基础。

正是罗斯福1933年任职总统时提出的“百日”概念,从而成为后来衡量总统绩效的基本指标。

88年后,另一位民主党人拜登也在危机四伏的“至暗时刻”入主白宫,这位新总统不仅要面临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恢复和创造就业的重要挑战,还需要应对气候变化、种族主义及严重分裂的选民。

在竞选期间,拜登就说过:“我想成为自罗斯福总统以来最为进步的总统。”

2020年12月8日,作为当选总统的拜登宣布,在他上任后的100天内,将主要完成3个目标:戴口罩、接种新冠疫苗、开放学校。

如今,在疫苗接种上,拜登政府可以说取得了一些成绩。根据网站Axios的数字,在拜登刚上台时,美国只有不到1%的人口接种了疫苗;拜登最初承诺100天内在美国打1亿剂疫苗,后来翻倍完成了任务。

最新一期的英国《新政治家》周刊发表封面文章:“超乎想象的激进:拜登勇敢的前100天。”

该文称,拜登已成为近代历史上最激进的美国总统之一,1.9万亿美元纾困法案成功通过,不满足的他随后又宣布更大规模的基建计划,激进作风标志着对克林顿和奥巴马时代经济保守主义的决然告别。

2021年3月31日,拜登在匹兹堡发表演说,宣布了总投资规模高达2.3万亿美元的“美国就业计划”,表示将在未来8年内重构美国基础设施。

拜登表示:“现在是时候自下至上、自中至上,而不是自上而下地建设经济了。”计划一旦通过,会是自80多年前的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

拜登声称这项计划将取得与“罗斯福新政”及约翰逊“伟大社会计划”同样的成就,并将其称为“一代人仅有一次的投资”。对此,美国媒体用“拜登的罗斯福时刻”来形容这一基建计划。

不过,“拜登计划”和“罗斯福新政”都涉及到大政府和小政府的讨论。罗斯福新政的一个特点是,当时的美国政府有强大的执行能力——那是一个“大政府”,而不是“小政府”。

据最新的一项民调显示,53%民众担心拜登会过度扩张政府的规模与角色。

在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看来,如今的美国政府执行力要弱得多。罗斯福执政期间因为二战连任了四届,美国用时6年让经济彻底走出危机;而且罗斯福的民主党掌控行政和立法权,二战使全国上下齐心——这些“天时地利人和”都推动了罗斯福新政的成功。

然而,今年拜登已经78岁,可能只担任一届总统,加之民主党在参众两院并未掌握绝对优势,这些都制约着拜登新政的落实。

经济刺激的估算

当提出将主要通过加税的方式为基建支出融资的方案引来诸多争议时,从不希望当“好说话的老爷爷”的拜登更显强硬。

每一位新总统上台,基础设施建设都是个必抓项目,但之前每一位总统都没完成,这说明了——美国的基础设施确实需要改善,但基建在美国要实现的难度很大。

拜登说:“我注意到,每个人都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是谁来为此买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买单的方案是“美国制造税收计划”,该计划将在未来的15年内增加联邦收入2万亿美元左右。

具体包括:主要增项来自提高公司税率,公司税率从21%提高至28%,估算这部分在未来10年将带来8000亿至1万亿左右的税收收入;提高美国跨国公司的全球最低税率,从10.5%提高至21%;针对高收入人群加税来融资,比如上调年收入40万美元以上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提高高净值人群的资本利得税税率;扩大遗产税征收范围。

这将是1933年罗斯福新政时代以来,美国人面临的最大一次加税计划。中金公司分析称,拜登这样做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帮基建融资,更重要的是想解决美国贫富分化的深层次矛盾。

根据IMF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财政支出规模上升至6.6万亿美元,财政赤字规模攀升至3.1万亿美元,创1962年有数据统计以来新高。

基于此,再加上2021年3月拜登政府上台后通过的1.9万亿财政刺激方案,美国财政支出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相当于2020年GDP总量的50%左右。

分析人士称,本轮增税计划可以改善美国政府的财政收支结构,通过加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以支持基建计划发展,并且有助于提高政府债务偿付实力。

拜登政府提出的2.3万亿美元基建计划,让人想起中国2008年次贷危机后的四万亿元基建刺激方案——对经济的刺激将是立竿见影的效果。

美国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超2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最终可带来2%至9%的GDP增长;咨询公司麦肯锡则估算,美国基础设施支出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GDP,将为经济增加150万个就业机会。

与此同时,加税会带来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升,可能会挤压私人和企业投资,继而部分“抵消”基建计划带来好处。

根据美国税务基金会和税收政策中心的研究报告,加税使长期平均工资水平下降1.15%,损失54.2万个工作岗位,其中到2030年最富有的1%纳税人税后收入将因税收增加减少7.7%,所有纳税人的税后收入平均下降1.9%。

基建计划和加税方案最终是否获得通过实行,要在国会获得两党支持,则是漫漫之旅——基建计划最快可能在今年9-10月(新的财政年度)将法案送到国会投票,通过后将在2022年开始实施。

而拜登也放出口风,愿意在基建法案上进行妥协,并在未来数月讨论该计划。

中美:分歧与合作

普遍分析认为,拜登上台“百日”聚焦国内,对外事务暂时并未成为重中之重。

但拜登的基建政策会“外溢”影响世界:美国联邦政府大规模花钱后,只能由美联储进行债务货币化,带来货币驱动型通胀,又因美元的国际地位给别国带来输入型通胀;或许促使全球流动性泛滥,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泡沫,一旦未来美联储进入加息大周期,大量资金反向回流,可能导致财政脆弱的国家发生债务危机。

此外,拜登还是有主动的对外操作:特朗普政府退出了世界卫生组织和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等,而拜登上台后迅速撤销特朗普时代的这些关键决定;4月中旬,拜登宣布美国于5月1日起从阿富汗撤军,以结束美国“最漫长的战争”。

而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始终是备受关注的焦点,“百日”期间,中美高层阿拉斯加会谈气氛紧张的局面,凸显了中美之间在一些关键议题上的分歧。

拜登政府曾经表示,正在对特朗普“中美脱钩”的政策进行重新评估。美国国内普遍认为,评估完成后美国的政策会有所调整,那种和中国大范围的“脱钩”暂时不会搞了。那么,那种“局部脱钩”、特别是技术领域的脱钩会怎么样?

“技术脱钩”是当前中美关系里面最实质性的、最直接的一个问题。去年,特朗普搞“技术脱钩”的时候,部分中国企业被卡脖子,而因为大家都囤芯片,让国际市场芯片的价格一路走高,企业的成本明显上去了。

特朗普政府推动中美“脱钩”力度最大的正是半导体工业。

美国多家智库认为,要从特朗普时期那种宽泛、一刀切的“技术脱钩”转向更加精准的“脱钩”。

根据美国加州大学21世纪中国研究中心和美国亚洲协会两家智库的建议,把政府的行政力量和执法力量投入到这些少量技术的严格管控上,这样效率就高多了,而且因为涉及的技术范围很小,所以也容易和盟友沟通,可以通过美国的联盟体系形成全球性的技术防护屏障,而不是美国一家力量在单打独斗。

2019-2020年中美“技术脱钩”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美国政府对半导体芯片实行“一刀切”的出口管制。

从智库们的预测来看,出口管制的真正对象是技术,不是产品。具体到与半导体芯片相关的出口控制,美国真正的目标是要防止中国尖端半导体设计和制造的本土化,所以最关键的技术出口控制应该是制造芯片的设备和技术,而不是那些芯片本身。简单地说,芯片可以卖,光刻机不能卖。

至于合作方面,拜登支持绿色环保领域的发展,基建计划将1740亿美元用于发展新能源汽车、550亿美元用于清洁能源技术发展,制定“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这些举措与中国“2030碳达峰”以及“2060碳中和”定位一致,有分析预计,中美双方未来可以在技术和环保领域展开相关合作。

同时,拜登基建计划也可能会在产业上给中国企业带来机遇和挑战。比如,高铁已经成为一张“中国名片”,那么,中国是否有可能在美国基建计划分一杯羹?

(作者:特约撰稿,骆海涛)

纽约男子乞讨不成 辱骂并殴打一亚裔男性后被捕 芬兰开发人工智能模型能有效预测T细胞“标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