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韩国特约记者冬蕾张武]知名韩剧《请回答1997》中有这样一幕:女主人公像供奉牌位一样将自己喜欢的歌手录像带珍藏起来。这正是韩流文化崛起初期、饭圈文化尚未完全成型之前,“粉丝的自我修养”。“饭圈”一词出自网络用语,是粉丝圈子的简称,也是粉丝的集合地。这种缘起于日韩偶像文化、流行于韩流全球化时代的粉丝自发组织,一度推动韩流的崛起。但当这种喜爱失去边界,也会在一朵朵“恶之花”的绽放下,显露出这种追星文化的“至暗时刻”。
与韩流同步的追星买卖
上世纪末,韩国最大娱乐公司SM创始人李秀满,一手开创韩国造星模式的新时代——在日本造星模式基础上,改造出韩娱偶像练习生模式。在那个饭圈文化成型的初期,粉丝为买到演唱会门票,要在银行前排长队。当年一个代表性的事件是:每到偶像组合H.O.T专辑发行日,教育厅就会向每个学校下达“禁止早退”的公文。
在饭圈文化早期,一些后来被广泛应用的追星模式被初步创造出来。例如演唱会和颁奖典礼现场数量最多的气球颜色,就代表该颜色象征的歌手是当年人气最高的偶像。粉丝们会举着象征“欧巴们(韩语哥哥们)”颜色的雨衣和气球支援。在第一代韩流偶像H.O.T、水晶男孩、神话等组合之后,被誉为第二代偶像代表的东方神起2003年年底出道。此后,又迎来BIGBANG(2006年出道)、少女时代(2007年出道)等组合,标志着韩流偶像进入第二代百花齐放的全盛时期。
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与新的追星时代一起到来,这使得饭圈文化与商业化联系得更紧密。当时,虽然通过网络听歌已经普及,但由于只有购买专辑才有可能获得限量版贴纸或非公开照片,所以粉丝们依然会大量购买专辑——可以说,偶像文化拯救了日趋危殆的韩国实体唱片工业。除了唱片,演唱会门票及周边产品更成为资本赚取利益的主要模式。
“饭圈”的等级与阶层
经过多年发展,韩流粉丝形成一套拥有强大组织力和高效战斗力的饭圈运作机制,并推动着韩流文化持续向世界输出。在这套运作机制中,饭圈日益圈层化、组织化,根据投入的时间、金钱和贡献值,甚至可划分为普通饭、前线饭、文案饭等。
粉丝群本身也有不同阶层。要想加进核心粉丝群,就要提交截图、购买记录、集资金额证明、发布偶像相关的信息数量、是否关注过其他明星等,如同一场严格的入职面试。而饭圈高层,通常拥有粉丝组织一定的决策权、经济权,通过各类应援活动稳固散粉、制造热点,维护偶像口碑和人设,明星团队也经常和饭圈高层建立联系,使其为己所用。正是在这种高度组织化运营下,饭圈文化开始无孔不入地渗入他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韩流当红组合防弹少年团(BTS)所取得的国际化成功,正是得益于粉丝们将韩国造星机制中的一套体系,完整地复刻在韩流的全球扩张中:通过组织化运作,持续推广偶像新作品,传播音乐视频积累浏览量,并有专人监测和报告统计数据,完成大数据分析并持续传播信息。
需要社会和家庭引导
随着饭圈文化的不断蔓延,韩国舆论中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初三学生金同学赞成道:“我觉得花钱购买喜欢歌手的专辑、在音源网站上听歌,这些带来的喜悦超过其他爱好。在不超过限度的情况下进行饭圈活动,对学业也有帮助。”今年16岁的朴同学也强调称:“在青少年娱乐文化得不到满足的现实中,我认为这是最佳的兴趣活动。既可以缓解压力,也可以形成粉丝之间的共鸣,同时还可以培养社会性。”
不过,当地青少年的父母又是另外一种想法。42岁的郑女士称:“可以理解青少年憧憬、崇拜艺人的心情,但从现实来看,很多学生为了追星、参与粉丝活动,忽视学校生活或学习。”宋先生也建议,“现在很多青少年参加饭圈活动,甚至想要引领粉丝团,我觉得这是不合适的,很容易出现霸凌、网络暴力等社会问题。”
据韩国纽西斯通讯社报道,近来还发生粉丝过度作用下产生假新闻的情况。此前,韩国政府因新冠疫情严重要求大众保持社交距离,然而部分偶像组合成员无视防疫规定到访梨泰院等娱乐场所,由此引发争议。当时,粉丝团与黑粉在网上展开舌战,甚至还有网友在网络上散布其他艺人的假消息来掩盖——粉丝的过度介入扩大了问题的严重性。
针对如何构建健康的饭圈文化,韩国延世大学心理学李教授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希望粉丝可以区分喜欢和执着,不要去做“私生饭”(影响艺人私生活)。二是运营粉丝团体应明确规定,任何形式的暴力都是不被允许的。如果违反规定,应采取驱逐粉丝团体的方式进行强力制裁。第三,希望粉丝团不仅只是喜欢某个明星或品牌,而是朝着为社会做贡献的方向进一步扩散。例如,一起参加志愿活动或捐赠活动,积极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张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