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幸嫁入帝王家?梅根也许对英国王室“生存法则”吃得更透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斥资700万美金买下“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采访苏塞克斯公爵夫妇哈里和梅根的节目时,早已预见到这期节目的话题性。截至目前,该节目的全球收视总数逼近5000万人,英美媒体上相关讨论热度不减。电视台和奥普拉无疑都是赢家,前者吸睛,后者吸金。
从梅根在访谈中提到的内容来看,最具话题性的是“王室成员存在种族主义倾向”,和王室运作方式损害她个人“精神健康”两个问题,触动了普通人可以理解的日常困境。这也是缘何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简短的声明中对这两点都给予了清晰回应,但希望在私下解决。对吃瓜群众来说,似乎梅根刚把被重重帘幕遮蔽的王室日常展现给了大众,女王就着急把帘幕拉上,让王室成员所谓的the Firm,即这门靠形象吃饭的家族生意维持下去。
除却对家长里短的抱怨,梅根的访谈实际上指向了两个抽象的敌人,一是媒体,二是王室这种体制本身。生活在王室中真如梅根所言规矩多、压力大,让人窒息吗?如果有机会“魂穿”到梅根身上,你我这样的普通人能在英国的宫廷里坚持多久呢?
被凝视的英国王室生活
如果追溯报纸在欧洲的历史,会发现这种媒体从诞生之初就热衷宫廷秘闻,将王室成员的生活琐事公之于众,真假难辨。对英国王室充满窥私欲的凝视至今依然存在,王室成员仍旧是小报上的常驻角色。相比之下,其他欧洲王室成员虽然偶尔会出现在大型活动中,但受到的关注远不及英国王室成员。
哈里王子称自幼对这种媒体凝视极为不适。戴安娜去世后没几年,英国小报所记录的哈里是个吸大麻的夜店玩咖。直到他入伍之后,形象才慢慢变成了热心公益,追随母亲脚步的沉稳王室成员。不过,对英国王室来说,应对负面新闻属于传统技能。在爱德华八世逊位引发君主制危机之后,继任的乔治六世和伊丽莎白二世应付过的负面新闻不胜枚举,王室也没有被一直存在的共和派声音战胜。
早在1969年,英国王室成员就曾试图与媒体争夺话语权。彼时,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亲王邀请英国广播公司的摄制组入驻王宫,记录王室真实的日常生活。在这部名为《王室家庭》(The Royal Family)的纪录片里,王室成员的生活似乎和普通富人差别不大,比如其乐融融地全家吃饭吐槽,比如女王开车带孩子买冰淇淋吃,消解了王室成员理论上拥有的神性,和身居深宫带来的神秘感。但在日常工作方面,王室这份工作和大排场、被伺候、穿华服、享美馔、见名人密切相连,又在反复提醒观众,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富人家庭。
由此难免让人心生疑问:既然是如此普通的人,凭什么可以仅仅依靠血缘而非个人能力坐享一切荣华?既然家族已经如此富裕,为什么不能像其他富人一样自给自足,还需要纳税人出钱来养呢?如果要回答后一个问题,就和王室的职责和身份有关。英国君主作为虚君,在政治上早已没有实权,看似对国家来说是一件可有可无的装饰。但在17世纪短暂经历过共和之后,君主立宪制成为了英国历史宏大叙事的一部分。维持这种不合时宜的存在,是因为这种不合时宜就是英国特性的一部分。媒体的凝视预设了一套应该属于王室,但运作起来和当代人生活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随后用放大镜去观察王室成员的一举一动,时而赞美,时而抨击,不断提醒读者他们的不同,读者也由此感知到英国特性的存在。
虽然反王室的民众认为英国纳税人每年需要为王室支出3亿多英镑极为浪费,但恰恰因为媒体对王室的持续关注,让和王室有关的旅游项目成为了英国在新冠疫情之前重要的收入来源。外国游客到了英国大多会前往和王室有关的景点走一走,包括曾在白金汉宫门前留影的梅根。仅仅王室内部的工作人员就超过1500名,更不要提与之相关的旅游业所创造的大量就业机会。王室成员还要出任上千家不同机构的名誉职位,帮助机构提高曝光率,传递理念。可见英国王室正如其自己所说的那样,也是一家经营着生意的企业(the Firm)。也正是因为王室与国家和国民这种密切的共生关系,使得看似脆弱且过时的君主制维持至今。
家企不分的束缚
除却媒体带来的巨大压力之外,梅根和哈里在访谈中还指出王室这种建制扭曲了家庭关系,带来了巨大的束缚,即便他们都深得女王的喜爱。从梅根不愿意说出让她感觉到种族歧视的王室成员的名字来看,这场访谈无意将某个具体的王室成员放在对立面,而是谨慎地将矛头指向王室企业这个庞大的系统。
梅根在嫁入王室之前,英女王为她安排了专业人士教导王室礼仪。王室礼仪中有些是为了积极和得体的形象,有些是为了避免出错,有些则单纯是教条。比如女性王室成员要穿过膝裙不露小腿,坐时小腿交叠,可以避免被拍到不雅照片。比如王室成员不在现场签名,可以避免字迹流出而被伪造。至于如何用刀叉,如何持杯饮茶,确实也有一套对普通人来说比较别扭的规则,以体现此人出身高贵。
英国小报发现,梅根结婚后屡屡“破坏规矩”。她给民众签过名,穿过短裙,自己给自己关车门,穿非英国品牌的服装等等。梅根对王室有限的了解,和她作为小有名气的演员的身份,大约确实不能理解,一样是名人,嫁入英国王室的美国名角怎么就不能做自己了呢?
人还是那个人,问题自然就被归结到了环境。对家企不分的王室来说,要划分家庭和企业各自的边界确实很难。有些规矩对普通家庭而言没有存在的必要,比如多数女性见自己的祖母时不用行屈膝礼,更不会被告知祖母“日程太满所以没空”。但如果放在企业中,下属要见工作安排十分密集的上级,提前预约会被认为是合理的。在多数的年份,女王几乎每天都有工作。哈里曾经在其他访谈中提到过,女王既是他的祖母,也是他的老板。和祖母之间的亲情不可否认,但女王作为老板的身份也会给这份亲情设定很多前提条件。
也是因此,梅根和哈里在访谈中尽量把问题归咎为王室这种体制本身,而非具体的家庭成员,试图打破王室企业对家庭成员的限制,进而让家人可以回归更单纯的亲人关系。即便家庭成员有做的不合理的地方,例如不接哈里电话的查尔斯王子,也会被描绘为体制的受害者。只是,他们一方面控诉了体制之恶,一方面又认为王室不给自己的孩子王子头衔是歧视(尽管从已知的王室头衔颁发规则而言是正常的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641679),试图将自己保留在这种有毒的体制中,难免也让人觉得自相矛盾。
“多余的王子”与努力的王妃
这种自相矛盾可能与哈里作为“多余的王子”的身份有关。相比梅根是通过主动进入演艺圈而成为名人,哈里成为名人是无法选择的。幼时父母关系不睦加上王子的身份,都让哈里备受媒体关注。不过,随着母亲去世,兄长威廉建立了家庭,孩子陆续出生,哈里在王室中的地位和受关注度在不断下降。如果英国王室在未来三五十年里依然存在,那么威廉作为现任王储查尔斯王子的长子,他的三个孩子及其配偶将陆续被提拔为高级王室成员,哈里的后代没有可能占据一席之地。
而且,之所以哈里可以迎娶“不传统”的王妃,和他成为国王的概率微乎其微有直接关系。伊丽莎白二世很早就让继承顺序靠后的后代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自己选择的人结婚,尽量避免查尔斯和戴安娜的婚姻悲剧重演。换言之,无论是家企不分的束缚,还是媒体的凝视,都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从哈里和梅根的生活中淡去。
不过,梅根似乎没有选择接受这种缓慢的变化,而是试图掌握主动权。无论是发起诉讼,还是要求摆脱高级王室成员的身份,可能恰是因为她明白,只有将如何曝光自己的主动权完全把握住,自己的生活才能由自己做主。这种试图掌握自己命运的决心,表现在她向哈里传递了一种自由的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并且得到了哈里的支持。于是,二人选择了普通人会关心的种族歧视和心理健康问题来谈,坐在美国加州的豪宅扛起反王室体制的大旗。
由此也能看出,这期节目的目标受众不是英国的纳税人,而是可以理解向往这种生活的正当性、反抗建制约束的美国人。从节目播出后的民意调查来看,英国观众并未因此剧烈改变对王室的观感,反而增加了对哈里的恶感。美国观众对哈里和梅根的好感确实增加了。努力的王妃为自己赢得了更多在美国的支持者,这里才是她未来的主场。
无论女王之后想在私下解决梅根提出的问题时采取怎样的做法,哈里夫妇其实已经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同样是这场访谈的赢家。女王如果用积极的方式解决此事,则确认了苏塞克斯公爵夫妇是新生代改革王室的力量的代表,提升了他们在王室形象革新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把威廉的家庭划分到旧一代里。如果女王用消极的方式来解决,这对夫妇就会维持王室体制受害者的形象,有利于继续扮演反种族主义、反建制的意见领袖角色。
那么,输家是英国王室吗?也不尽然。这次访谈对英国王室生活的展现,和未来苏塞克斯公爵夫妇可能在媒体上继续放出王室猛料的做法,都能让英国王室维持话题性,掀起一轮轮新旧媒体的狂欢。无论是因为演员身份还是王室血统获得了名人的地位,都要运营形象生意。从这点来看,梅根可能比其他人更能吃透在英国王室内的生存法则。不走寻常路既是维持这对夫妻的流量的方式,对王室企业来说,也有助于成为持久的话题,巩固自身的重要性。
(朱联璧,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