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初期抗疫出色的德国迎来第二波疫情严峻考验专家:病例仍会增长但速度将放缓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记者倪浩]欧洲第二波疫情来势汹汹,多国单日新增病例居高难下。11月7日,欧洲创下了疫情暴发迄今日增病例32.71万例的最高记录,使得全球疫情“震中”一直在欧洲徘徊不去。欧洲经济火车头,医疗技术高超、医疗资源雄厚的德国也在欧洲第二波疫情中“沦陷”。根据报道,当地时间10日,德国日新增病例已超过1.8万例。在疫情初期德国疫情何以表现出色?而现在为什么被第二波疫情击中?欧洲疫情到底何去何从?就此,《环球时报》记者专访了长期从事病毒感染和免疫研究的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所教授陆蒙吉。
疫情初期德国何以表现出色?
陆蒙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德国医疗技术水平高、资源雄厚,政策倾斜力度大,虽然欧洲各国疫情防控基本原则一致,但德国在疫情初期的防控中起点确高于其他国家。
在陆蒙吉的眼中,德国抗疫模式可称为“教科书式”的,其中包括大规模检测,及时隔离病人,以阻断传播链;采取必要的非医药干预措施保护高危人群;研发生产药物和疫苗等一整系列的措施。三月份德国政府启动了长达六个星期的封城措施,停止了大型活动,限制公共场所聚集的人数,扩大了医院新冠病人救治的容量。总体来看,德国的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比欧洲其他国家低。
相对比德国,意大利在疫情初期几乎处于失控状态,但这背后也有客观原因存在。陆蒙吉分析说,疫情首先在意大利北部山区暴发,而这些地区救治能力欠佳,且当地人口中老人比例非常高。疫情突然而至,让这些地区措手不及,因此疫情蔓延非常快。而德国并没有相类似的情况出现。相反,相比较于其他欧洲国家,德国社会的家庭结构以及生活方式的特点对疫情防控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法国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几代同堂现象普遍,病毒家庭成员间传播比较严重,而德国家族聚居情况较少且居住分散,对防控疫情非常有利。除此之外,德国社会各阶层相互协作以及人民群众的配合度也相对出色。
德国为何被第二波疫情击中?
陆蒙吉认为造成德国以及欧洲疫情二次反弹的因素是多样的。气温降低,病毒传播能力增强是重要原因。另外,秋冬季的来临增加了人们室内活动的频率,给病毒传播造成更多的机会。可以追踪的传播链显示,私人家庭以及养老院等场所是病毒传播的主要场所。这些场所的安全性往往被高估,反而增加了病毒传播的风险。另外,年轻人对疫情关注度不大,很多无症状感染者没有防范意识,没做好防护工作,他们在酒吧或各种场地的聚会,也加剧了新冠病毒传播。
德国疫情初期日新增病例只有200例左右,而目前已经飙升到了18000,德国疫情防控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但陆蒙吉认为,目前德国的医疗资源保障还未出现紧急情况,德国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积极预防。
陆蒙吉表示,德国目前的防疫措施简单明了,一切以减少人际接触为出发点,做好流行病学调查,追踪所有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从十一月初开始,停止餐饮,旅游,和娱乐活动,限制私人聚会不能超过五人,持续四周。为把影响降至最低,学校和商店保持开放,企业生产和必要的机构服务一直没有停止过。
但事实上,随着病例数量的增加,流调工作越来越难,疫情传播的来龙去脉越来越不清楚。在复杂的情况面前,德国政府也很难制定特别有针对性的策略。陆蒙吉指出,还是有一些家庭对疫情不够重视,人群传播仍然发生。
欧洲疫情未来的走势如何?专家:仍会增长但速度会变慢
陆蒙吉认为,未来欧洲包括德国的病例人数还会增长,但是速度会减缓。以德国为例,单个病例传播能力从9月底的1.4降低到了目前的0.8。但病例的增多仍会对德国的医疗资源带来压力。
陆蒙吉认为,新冠病毒感染已在全球大规模流行,极大概率将和人类共存,不过目前疫苗研究已有极大进展,因此,通过疫苗来控制疫情的可能性逐渐增大。
陆蒙吉认为,总体上欧洲学界反对群体免疫,而且他指出这种观点在欧洲并非主流。“如果没有疫苗,只能这样;但是现在疫苗前景清晰,未来欧洲将不再讨论群体免疫的问题,因为没有必要。从政治和专业等角度,欧洲也不会提倡自然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