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吸血蝙蝠生病后会保持“社交距离”
群居动物生病后会改变行为以减缓疾病传播吗?美国研究人员在野外实验中发现,吸血蝙蝠生病后会减少与同伴接触,保持“社交距离”,直至康复。
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人员与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研究生合作,从中美洲国家伯利兹拉马奈地区一棵空心树内部一处蝙蝠巢穴捕捉31只成年雌性吸血蝙蝠,给其中16只注射脂多糖。这种内毒素虽不致病,但会激发蝙蝠免疫反应,让它们短期内感到不适。另15只作为参照组,被注射生理盐水。
研究人员在每只蝙蝠后背粘上微型距离传感器,放它们回巢穴,经由传感器每隔数秒记录蝙蝠之间距离等数据,分析它们3天内群居行为,比如与同伴近距离接触情况。结果显示,相较于参照组,“患病”蝙蝠减少与同伴接触,同时减少与健康同伴直接或间接打交道。在注射脂多糖后3至9小时的“治疗期”内,每只“患病”蝙蝠平均比参照组蝙蝠少接触4次同伴,少接触25分钟;参照组蝙蝠之间平均接触几率为49%,与“患病”蝙蝠接触几率为35%。另外,两只蝙蝠相遇,如果其中至少一只“患病”,接触时间会大幅减少。这些差异在“治疗期”结束后以及睡觉或外出觅食时缩小。
研究人员说:“‘患病’吸血蝙蝠少接触同伴的原因之一是它们无精打采、嗜睡、动得少。我们在圈养环境中发现‘患病’蝙蝠还会减少给其它蝙蝠梳理皮毛,少打交道。这些行为上的简单变化能够创建社交距离,甚至无需任何合作或受健康蝙蝠排挤。我们先前在实验室研究过。如今目标是在自然环境中检测这些病态行为影响。”
经由传感器提供的详细数据,研究人员“得以看看这些蝙蝠的社会行为每小时甚至每分钟如何变化”,进而能预测群居动物的病态行为如何影响病原体传播。
研究结果27日刊载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行为生态学》双月刊。(王鑫方)【新华社微特稿】
【纠错】责任编辑: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