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通讯:“民间文化使者”添彩中古友谊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通讯:“民间文化使者”添彩中古友谊
新华社记者
一首维瓦尔第的《四季·春》渐起,吉普西立起足尖,翩跹而舞。突然,练功房外喧嚣起来。是上课的孩子们来了。
吉普西停下备课,开心地同她们一一打招呼,帮助她们整理舞裙、发饰。不一会儿,这群“小天使”便手执裙摆、踏着小碎步款款飘入教室。
白色的灯光一齐点亮,教室里顿时亮堂了起来。孩子们面带微笑,随着一声声法文专业术语做起了热身。
这家位于海南三亚的芭蕾学校有些特别,上课的是清一色的古巴老师。其中,吉普西是来华时间最长的一位。
2013年4月,在中古民间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古巴国家芭蕾舞团演员吉普西与20多个同事受邀来到三亚一家剧院驻扎演出。
当时的她懵懵懂懂、不善言辞。整整两年,她极少外出,没有交到一个中国朋友。
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把来海南度假的5岁女孩瑶瑶介绍给吉普西,希望她在芭蕾技巧方面给予小女孩一些指导。
没有正规的场地,她们便借用朋友的拳击场,每天坚持训练几个小时。在吉普西指导下,瑶瑶进步神速,半年之后便在国外的一次舞蹈比赛中获奖。
这大大鼓舞了吉普西的信心。2018年底,吉普西决定创办一所芭蕾学校。“我想把最美的技艺与最真的感情,带给这些中国孩子。”吉普西说。
凭借专业技术和耐心教学,吉普西赢得了越来越多家长的信任。很多前来海南越冬的“候鸟”家长也慕名把孩子送来学舞。为此,她陆续邀请了4位古巴舞者朋友来华执教,教过的中国孩子已有400多名。
在中国的7年间,吉普西不仅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也在不知不觉间出任了“民间文化使者”。
2020年是中国和古巴建交60周年。作为西半球首个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古巴与中国互为同舟共济、唇齿相依的好朋友、好同志、好兄弟,两国在人文交流领域也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涌现出一大批“民间文化使者”。
与吉普西不同,从事文博工作的尤万里在中国留学后又回到了古巴,因为他觉得自己还有一个未完成的使命:向古巴民众介绍中国瓷器以及瓷器背后所蕴含的东方哲学和精神。
尤万里供职于古巴国家装饰艺术博物馆。十几年前,他偶然接触到馆藏的中国艺术品。面对1000多件精妙绝伦的中国瓷器,他顿时着了迷,如饥似渴地穿梭于各大图书馆,寻觅研究中国陶瓷的文献,却收获寥寥。
这成了尤万里的一个“心病”。2014年,他获得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如愿来到千年瓷都景德镇,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学习鉴定古陶瓷器。
尤万里异常珍惜这次机会。没多久,他就跑遍了当地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每次上课还总要向导师借几本藏书回去仔细研读。4年后,他获得了考古学硕士学位。
回到哈瓦那后不久,他就在博物馆内组织了首个中国瓷器专题展览——中国18世纪瓷器展。之后,他又推动在博物馆内设立了东方陶瓷永久展厅。
在尤万里心中,中国之行赋予他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充满东方情趣的审美和个性。工作中,时不时泡上一盏清茶,已经成了他的“职业习惯”。
当手中的瓷器在阳光下变得晶莹剔透,他眼前似乎又浮现出雾雨中的江西村镇,草木青翠,清泉抱石。
“我已经是一半中国人了……我希望通过自己小小的努力,让古中两国人民更好地认识彼此、了解对方。”抿上一口茶,尤万里淡淡地说道。
文化交流是心灵的对话和友谊的纽带。瓷器的风韵,芭蕾的优雅,见证的只是中古文化交流互鉴中一个小小的横截面,更多惊喜正等待着下一个60年来揭晓。(执笔记者:黄顺达;参与记者:朱婉君、杨冠宇)
【纠错】责任编辑: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