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随《信条》穿越“闭环”的孟买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宇同]最近热映的影片《信条》不仅因其诡异的时间线令广大观众烧脑费神,电影中闪现的多个取景地也引起影迷的关注。其中有几场关键戏拍摄于印度最大城市孟买,作为诺兰导演及孟买的双料粉丝,笔者真心觉得孟买这座城市和电影的主题非常搭——过去、现在或未来在这里并行,徜徉在孟买街头,有时候真的令人感觉时间轴是错乱的。
孟买百年故事
电影中出现的最具地标性质的印度建筑就是印度之门及其背后的泰姬玛哈酒店,这一幕出现在男主角和女军火商普瑞娅在轮渡上会面一场戏中。电影中另一个殖民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是皇家游艇俱乐部,就是电影中男主角和尼尔第一次见面的地方。这些都是英国殖民时期的代表性建筑,瞬间将孟买推回到百年前。
印度之门建于1911年,是从海上坐船到达孟买最先看到的建筑,也是当年那个没有飞机的时代,外国人抵达孟买首先映入眼帘的建筑。这座类似凯旋门的建筑是为了迎接英国王室的到来专门修建的。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还有一座印度门很容易让人搞混,其实这两个门的作用正好相反,印度门是印度民族独立的象征,其地位类似于我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孟买印度之门旁边那座富丽堂皇的大酒店就是大名鼎鼎的泰姬玛哈酒店,这家酒店建于1903年,比印度之门还要早8年。这两个建筑同框,本身就很有意思,也很讽刺,因为印度之门是殖民的象征,而泰姬玛哈酒店背后却流传着一个反殖民的故事。据说印度塔塔集团的第一代掌门人老塔塔要进一家英国人开的酒店被拒之门外,门上挂着一块“印度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老塔塔一怒之下在这家酒店的旁边盖了一家更豪华更气派的酒店,店门口也挂了一块牌子,写着“狗可以进入,英国人不得进入”,这家酒店就是泰姬玛哈。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在1911年英王乔治五世踏足印度之门36年后,英军1947年也是从同一座门灰溜溜地撤离了印度。
多维的印度
如果我们随着犹如逆行子弹的时间轨迹在孟买继续“前进”60年,就会看到皇家游艇俱乐部的建立。同一时代,哥特风格的孟买大学和维多利亚火车站相继建成。这些建筑至今仍在使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是维多利亚火车站的名字已经更改为贾特拉帕蒂·希瓦吉火车站,从女王的名字改成了反抗异族入侵的民族英雄的名字。
电影中男主角和尼尔弹射进入普瑞娅的家令人大开眼界,普瑞娅家的取景地是孟买海滨一座名叫尼拉姆·施瑞·瓦丹塔的建筑,是一座商住两用楼。其实,许多观众可能忽视了画面中出现的另一个“大咖”——尼拉姆·施瑞·瓦丹塔出现时屏幕左上角有一座巨大的深色高楼一闪而过——这座大楼就是有世界第一豪宅之称的“安缇莉亚”,耗资10亿美元修建的印度富豪穆克什·安巴尼的家。
《信条》中印度第一次出现就是男主角现身一个集市,男主角和尼尔从普瑞娅家中飞天降落后遁入人群的地方也是一个熙熙攘攘的集市。是的,孟买的集市是这座城市的另一大特色。从菜市场、花市、鱼市到杂货市场、古玩市场……孟买的市场好似永远都熙熙攘攘、喧嚣热闹。孟买另一个不缺的东西就是贫民窟,世界第二、亚洲最大的达拉维贫民窟就在孟买,已成为著名旅游景点的千人洗衣场也是在孟买的闹市区,而且离“安缇莉亚”并不远。
完美的融合
这就是孟买,巨富与赤贫一墙之隔、静谧与喧嚣共生并存、殖民与独立遥相对望……非常喜欢阿米尔·汗的电影《觅迹寻踪》的开头,慵懒颓废的背景音乐中,车流、乞丐、灯红酒绿、荒废桥洞、站街女、流浪汉……灯光明灭交替的两分钟镜头就给孟买这座城市画了一幅肖像,绘出了这座城市乃至这个国家的多维特性。
在这里,生与死似乎也不是一段绳子的两端,而像是一个融合的闭环。各种宗教在这里共存,除了印度最常见的印度教、伊斯兰教和耆那教,天主教和祆教在孟买也很常见,各种宗教的寺庙和道场往往同处一条街道。在同一时刻,你的左耳可能听到袄教进行天葬的寂静之塔上空乌鸦的叫声,而右耳可能听到的是天主教堂中传出的婴儿洗礼的哭声;同时,印度教寺庙的悠扬铃声也在空气中飘荡……
多维的时间与空间,多元的文化与宗教,奇妙地共存于这座城市。似乎没有什么是她所无法容纳的,但又没有任何东西能从根本上改变她。
责任编辑:范斯腾 SN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