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英国前首相科学顾问:新冠肺炎疫苗会不会像艾滋病疫苗一样难产?
当1985年“HIV危机”暴发时,人类寄望于针对艾滋病病毒(HIV)的疫苗早日投用;然而,35年过去了,艾滋病仍然没有通过注射疫苗实现根治的良方。
那么,新型冠状病毒又会如何,能否被疫苗终结?当下,此轮疫情波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确诊病例突破150万例,全世界都在争分夺秒研发新冠肺炎疫苗,数十种候选疫苗正在进行临床前评估,但也遭遇重重难关。在顶尖科学家眼中,新冠病毒的“伪装道具”——糖基化位点,数量是艾滋病病毒的两倍之多,更易骗过人体免疫系统,从而避免被抗体杀灭,这也成为当前疫苗攻关的瓶颈之一。
作为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科学顾问,牛津大学糖生物学研究所创所所长雷蒙德·德威克(Raymond Dwek)教授,应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之约加入线上国际研讨,他认为新冠病毒的“高度糖基化现象”,正给疫苗研发带来极大的难度。
35年前,英国发生艾滋病危机之际,时任首相撒切尔委任了科学内阁研制抗病毒药物,德威克教授就是12位科学家之一。他创立的牛津大学糖生物学所达850人规模,包括4位诺贝尔奖或科学突破奖获得者,成为世界顶尖的生物学研究机构,其本人于2013年荣获大英帝国勋章。他介绍,通过这项科研,撒切尔夫人也意识到艾滋病病毒是“高度糖基化”的,结果并没有抗HIV疫苗研发成功。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糖基化(Glycosylation)在学术上指在酶的作用下蛋白质或脂质被链接上“糖链”的过程。事实上,细胞内超过50%的蛋白质,都修饰着“糖链”,它们参与了细胞识别、细胞分化、细胞发育、信号转导、免疫应答等各种生命活动。同样,病毒的复制和对宿主的入侵,与其自身结构蛋白的糖基化修饰也密切相关。
以德威克教授为代表的科学家最早发现了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中存在“糖基化现象”。而新的研究发现,新冠病毒作为高度糖基化的球形颗粒,至少有66个糖基化位点,更容易发生变异。新冠病毒和2003年的SARS病毒有许多相似之处,研究显示:在SARS病毒的69个糖基化位点中,有54个与新冠病毒相似或一致。
黄海昕制图
“用一个简单的比喻,糖基化位点就像伪装道具一样。”疫苗其实是“空心化”的无害病毒,以便人体免疫系统将其识别,内生形成抗体。德威克表示,疫苗本该唤起免疫应答来狙击病毒,但当真的病毒侵入体内,这些经过高度伪装的外部位点可以骗过免疫系统的检测,从而帮助病毒成功存活下来。
对比几种常见病毒包膜的糖基化情况可知,埃博拉病毒的糖基化位点有8到15个,IAV(流感病毒)有5到11个,HCV(丙型肝炎病毒)有4到11个,而HIV(艾滋病病毒)则多达20到30个糖基化位点。可以发现,新冠病毒的糖基化位点则是HIV的至少2倍。
“这种结构的存在会让我们的疫苗开发变得非常困难。”尽管相关疫苗研发进程已是史上最快,但德威克结合其团队研发多款抑制艾滋病毒药物的经验表示,相比之下目前药物可能是抑制新型病毒的更好办法,比如对病毒糖基化过程进行干预,破坏其蛋白质外壳形成,阻断病毒不断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