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对峙升级 特朗普的2020年还会“一切都好”吗

日期:01-08
特朗普

原标题:美伊对峙升级,特朗普的2020年还会“一切都好”吗?

伊核和朝核问题多少打乱了特朗普的既定路线,但从中透露出特朗普模仿里根政府时期的“以实力求合作”的做法,极限施压之后的极限接触。

▲美国总统:特朗普(左)&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美国总统:特朗普(左)&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孙兴杰

2020年的开年就被美国和伊朗之间的战争危机霸屏:美国对伊朗高级将领苏莱曼尼进行了“斩首”,伊朗于今日(当地时间8日清晨)对美进行了回击。这似乎成了伊核问题的十年轮回,昭示着中东地缘政治逻辑的重构。

当真是“第三次世界大战”?

从特朗普总统下令击杀苏莱曼尼,到伊朗之间的战争恫言,这场危机的升级以“小时”来计。一时之间,“第三次世界大战”成了热搜,很多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人为未来美伊战争计算结果。

不过,即使伊朗向美军在伊拉克的基地发射了数枚导弹,但伊朗外长随后即表示:不寻求战争,自卫行动已经结束。

战争,并不是美国和伊朗想要的结果,但是话语的战争却不断升级,因为无论美国总统特朗普,还是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都需要强硬的姿态,展示给本国民众。

哈梅内伊下令伊朗全国哀悼三日,同时给予了苏莱曼尼前所未有的丧礼待遇,以此来进行国内政治的动员,凝聚民心。

特朗普在国内的处境也不顺心,民主党的议员和总统候选人都质疑特朗普的行动,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计划提出一项议案来限制特朗普对伊朗的战争权力。弹劾还没结束,大选已经开始,他需要一场胜利,需要塑造强有力的总统形象。

从美国和伊朗急剧升级的战争危机喧嚣能够看到,双方的底线是“不战”,因为没有一方输得起。

据《纽约时报》报道说,在2019年12月28日,特朗普还是反对击杀苏莱曼尼。尽管在前一天,美国的军事基地遭遇真主旅攻击,造成一名国防承包商死亡,但特朗普还是采取了比较克制的做法。但2019年12月30日,美国大使馆遭到围攻,同时情报官员判断,美国驻伊拉克、叙利亚等国的大使馆也有被攻击的风险。

在此之前,类似的事件包括2012年美国驻利比亚大使惨死、1979年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围困。这些事件造成的政治后果是直接的,希拉里竞选的时候,利比亚大使馆的事件是个污点;而1980年大选,德黑兰事件让卡特连任无望。

这可能是促使特朗普下令“斩首”苏莱曼尼的重要原因。特朗普声称,此举是阻止战争而不是发动战争,是为了保护美国的外交官和公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美伊博弈不仅关系利益更关乎尊严

苏莱曼尼之死折射出战争形态的变迁,通过精准的情报和强大的战争技术对敌方高级将领进行“定点清除”。

在小布什和奥巴马政府时期也曾讨论过暗杀苏莱曼尼的计划,但是因担心引起伊朗报复而作罢。特朗普的做法是非常“特朗普化”的,凭借直觉而非理性。当然,这其中不乏盲目和冒险,体现了特朗普的赌徒个性。

苏莱曼尼死后,特朗普和哈梅内伊之间进行了“胆小鬼游戏”,伊朗宣布锁定了美国35个目标,而特朗普一方面紧急向中东调集特种作战部队,一方面威胁说锁定伊朗52个目标,1979年有52个美国公民成为“德黑兰事件”的人质。伊拉克议会通过决议要求所有外国军队撤出,无疑这体现了伊朗的意见;而特朗普则要求伊拉克把美国在伊朗军事基地的经费“结清”,否则要遭到难以想象的制裁。

美国和伊朗的博弈是赤裸裸的帝国政治,双方之争不仅关系到利益,更关乎尊严。伊朗在中东有广泛的代理人和支持者,尤其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来,什叶新月地带成了美国的眼中钉,苏莱曼尼就是这个什叶新月帝国的象征。

美国从2003年之后,“帝国冲动”让美国在中东不断扩张,美国一脚踏入了中东的泥潭之中,陷入了保罗·肯尼迪所说的“过度扩张”的困境,或者说是约翰·加迪斯说的“自我遏制”。

在特朗普上任之后,访问沙特的时候提出了“有原则的现实主义”,在此后的两年中,特朗普基本保持了“克制”,不愿在中东的乱局中“火中取栗”。在美国战斗机挂弹起飞准备攻击伊朗目标之后,特朗普紧急取消了攻击命令。这种战略克制在苏莱曼尼死后已经被销蚀了。

当然,我们看到了美伊之间在“叫战”之余,透露了彼此底线,特朗普声称不会谋求伊朗的政权更迭,而伊朗也表示愿意进行谈判,摸清彼此底牌之后,就可以放心打嘴仗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伊朗退出伊核协议让欧美国家重新团结

2020年的特朗普外交要服务和服从于连任,塑造强大而强硬的总统形象有利于选情,不合常理的政策,或者罔顾国际法的做法,是特朗普所谓的“直觉”思维使然。

值得关注的是,在伊朗宣布退出伊核协议,铀浓缩不再受到协议约束之后,英法德三国的立场突然变化,尤其是曾经称北约“脑死亡”的法国总统马克龙与特朗普通话,表示“完全支持盟友”,英国首相约翰逊也持类似的态度。

毋庸置疑,美伊对峙继续升级,伊朗采取更激进言行的话,“西方”无疑会团结起来,也许这是特朗普都没有想到的意外收获吧。伊朗放出的“大招”,宣布不再受到伊核协议的约束,也让自身陷入了孤立,至少欧洲国家没有理由再去同情伊朗了。

特朗普将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玩到极致

特朗普上任以来,不仅搅动了美国政坛,拉低了政治伦理的底线,也改变了世界政治的逻辑,残忍但真切的现实主义政治回归了。对于各国来说,特朗普的冲击还没有结束,而是不断蔓延。现在我们大体可以看到“特朗普主义”的轮廓。二战结束之后,历任美国总统都有一个“主义”来形容自己的外交政策。

特朗普主义的核心是“美国优先”,通俗地说就是寻求高性价比的美国霸权,在战略上呈现出收缩的态势,战略重心转移,适应从单极向多极的转移的全球战略态势。

关税战变成了特朗普趁手的兵器。2020年,没有办法寄希望于关税战偃旗息鼓,特朗普的重点将是欧洲,欧洲对美国有超过1800亿美元的顺差,特朗普将继续从盟友身上薅羊毛。依凭现在已经签署的双边贸易协议,特朗普在国内政治中占据了上风。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在2019年呈现上升的趋势,减税、基建和贸易战的三位一体的经济战略还将持续。

特朗普不是像尼克松一样的地缘战略家,但是他调整地缘政治焦点的意向是明确的,在中东地区保持克制,集中更多的力量来应对大国政治的需求。这已经成为特朗普的主要的战略目标。

伊核和朝核问题多少打乱了特朗普的既定路线,但从中透露出特朗普模仿里根政府时期的“以实力求合作”的做法,极限施压之后的极限接触。可以说,特朗普将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玩到了极致。

当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对外政策也进入了一个新周期,大体可以判断的是,美国没有衰落,但是进入了战略收缩期。特朗普在抑制美国的“帝国冲动”,高筑围墙,将祸水阻隔在美国国土之外;海外军事体系以结果为导向,以性价比为指导原则。这是特朗普政府喧嚣的政策泡沫之下的战略逻辑所在。

□孙兴杰(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

乌克兰航空公司:坠毁客机是新的 2天前才做过检查 波多黎各遭遇百年最强地震 岛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