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知名中国专家沃克:理解中国 美需反思五大问题

日期:11-21
贸易战特朗普

原标题:美知名中国事务观察家彼得·沃克:理解中国,美国需反思五大问题

[环球时报记者闫韫明]“过去40多年,中国与美国的接触和对美认识呈井喷状态……而直到最近,美国对了解中国都兴趣缺缺。”美国知名中国事务观察家彼得·沃克(中文名吴子)这样谈论中美相互认知的不均衡状况。彼得·沃克是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荣休高级合伙人,也是推动美国各界了解中国的华美协进社董事会成员。过去这些年,彼得·沃克与中国官方及商界来往频密,而对中国的特别关注,促使他十几年来定期访华多达八九十次。正是根据自己几十年来对中美文化的研究和理解,他于近期推出新书《强大、不同、平等:克服中美间的差异与误解》。就当下中美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环球时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贸易战——“糟糕的决定”

环球时报:您在新作中称经济领域是一个“真正的战场”。那么目前的中美经贸摩擦是不是一场“真正的战争”呢?

沃克:美国发起的这场贸易战的确是一场“真正的战争”。但经济专家和商界领袖大多认为发起这场“战争”是一个糟糕决定,会造成两败俱伤的结果。尽管特朗普坚称“贸易战很容易打赢”,但事实上,是美国消费者,而不是特朗普所声称的中国在为美国对华加征的高关税埋单。

政府增加关税的核心理由是“使制造业就业机会重回美国”,但预期的结果并没有出现,美国公司的就业机会转而流向其他低成本国家,主要是东南亚国家。

除了这些短期影响,美国的做法还使得中国加倍努力摆脱在贸易上对美国的依赖,并加速推行“中国制造”计划。如果说美国打贸易战的目的是以牺牲中国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提振自身经济,从长远看,只会适得其反。如果美国经济陷入困境,2020年大选将迫使华盛顿撤回关税。美国向来支持自由贸易,这一立场很可能会随着政府更迭而重新确立。

环球时报:有观点认为,中美贸易问题和两国在其他领域的分歧会使两国陷入冷战,您是否同意?

沃克:贸易战已经引发一场可能长期持续的经济——而不是军事——冷战。其实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已经超越贸易范畴。美国在多个领域公开批评和恐吓中国,并试图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中国身上。这些做法必然会进一步坚定中国进行抵抗的决心,并且会拉长这场经济冷战的战线。

环球时报:为什么很多美国政客对中国有冷战思维?

沃克:首先,过去150年,美国都是全球经济领头羊,但未来几十年,这个位置可能不得不让给中国。一些政客无法接受这一趋势,试图不惜一切代价防止它变成现实。全球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最终必将占据优势,随着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美国政客的态度可能会更加强硬。第二,美国政坛对中国历史文化知之甚少,他们不接受中国的强政府模式,不理解这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与之相比,中国对美国的理解则深入得多。

认知差——100万与2500万

环球时报: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美在相互认知上的不平衡?

沃克:很大程度上可以用历史和文化因素来解释。在中国历史上,这个国家大部分时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由于错过了一场给美西方带来剧变的工业革命,中国失去了优势。19世纪以来,中国外遭西方侵略,内受动荡折磨,直到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把重心放在制造业和科技上,才加速了中国发展。中国迅速向西方学习经验,成为出口制造业的全球领导者。除了经济上的举措,中国还鼓励优秀学生到西方留学,特别是到美国学习。目前超过35万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大学学习。美国的时尚潮流、电影和音乐已经完全渗透到中国市场。而且几乎所有中国学校都设有英语课程。总之,过去40多年,中国与美国的接触和对美认识呈井喷状态。

而直到最近,美国对了解中国都兴趣缺缺,其认识来源仅限于一些传教士、学者和跨国公司。近3年来,美国政府公开宣布中国与俄罗斯一同构成对美国的战略威胁,并试图通过贸易战遏制中国崛起、限制中国获取美国先进技术。这种“觉醒”是最近才出现的,而且只是集中在经济竞争方面。可以说,美国在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以及其行为动因方面付出的努力非常少。

绝大多数美国人,包括高层政府官员,多年来都持有这样一个想法:他们相信中国最终必将转变为一个民主国家。但如果你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是根植于集体主义而非个人主义,如果你了解中国的儒家价值观,你会发现中国以及中国大陆的人民,对除基层级别以外的选举民主都没多少兴趣。事实上,声誉颇高的皮尤研究基金会的调查显示,在世界主要国家当中,中国政府获得的民众支持率是最高的。

虽然美国现在试图遏制中国,但几乎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它有了解中国的意愿。只有少数美国人(大概100万)访问过中国,然而去过美国的中国人超过2500万。会讲英语的中国人的数量更是远超能说普通话的美国人。

“面子”,也就是个人声誉、荣誉是中国文化的基石。但美国政府在贸易问题和香港问题上的表现仿佛“面子”这种东西完全不存在,它一直在威胁中国去接受它的意愿。哪怕他们对中国文化只有一点点理解,也应该明白中国人并不会屈服于这种压力。

总而言之,美国缺乏对中国的理解并不意味着它缺乏集体智慧或善意。美国成为全球性大国已有近150年,它只是还没有看到了解中国的紧迫性。希望美国的态度能从目前的遏制和对抗转变为建设性地参与到下一个阶段的中美关系当中。

相互了解——一条漫漫长路

环球时报:在目前民粹主义上升的背景下,很多美国人似乎仍然不愿意去了解中国。

沃克:的确,不仅绝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知之甚少,我们政府也缺乏对中国的了解,而且它将中国定位为“敌人”,会导致民众不太可能更有加深对中国了解的意愿。鉴于此,美国人了解中国还要走一条漫漫长路。在美国,我就此与各种各样的人聊过,我相信最乐于了解中国的群体是年轻、受过教育的美国人。他们理解中国对于他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重要性,也对探索一些核心问题充满好奇。这些核心问题包括:

如果中国人的自由受到限制,为什么中国政府能获得比其他大国更高的民众支持率?

美国政府将中国定位为重大军事威胁,那么如何解释中国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国防预算却只占美国的一小部分?如何解释在过去20年,美国在海外战争上花费了超过10万亿美元,而中国却几乎分文未花?

我们受的教育告诉我们,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体系明显落后于资本主义体系,那么为什么俄罗斯失败了,而中国却取得了成功?

中国的教育制度广受诟病,很多人认为中国教育只重视死记硬背,不重视批判性思维,那么为什么很多在美中国留学生的表现优于美国学生?

美国经常在环境问题上批评中国,那么如何解释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高铁、改善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以及恪守《巴黎协定》方面的全球领导地位(而美国却退出了《巴黎协定》)?

无论如何,美国了解中国的过程会比较缓慢,希望我最近出版的新书能有所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必将取代没有根据的断言。最后,如果一个不再将世界秩序视为零和游戏的(美国)新政府上台,可能会加速缩小美中之间的认知差距。

环球时报:您对短期和长期的中美关系有何预测?

沃克:短期来看,贸易战将伤害美中双方利益。美中对比的话,由于拥有中央政府对所有杠杆的控制力以及灵活性,中国的承受能力会更强,也能得到越来越多民众支持。短期内美国将做何反应我不太清楚,但经济下行以及由加征关税引发的通胀上升可能会对特朗普明年大选的选情产生负面影响。

长期来看,中国将继续减少对美依赖。鉴于其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和城市化带来的机遇,中国经济将继续坚挺。而且美国每教育出一位科学家、数学家或工程师,中国能教育出16位,中国的经济前景是有保障的。而美国将继续面临教育和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军费预算增加等带来的挑战,更严峻的挑战还有社会的高度分裂、功能失调的党派政治。经济及企业让美国持续保持强势,但如今逆风在增强。

责任编辑:刘德宾 SN222

“假画”也值钱?《蒙娜丽莎》复制品拍出430万元 英国:约翰逊到访工程公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