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社交媒体刷出抑郁,怎么破解?
“低头玩手机对颈椎不好”、“躺着玩手机对眼睛不好”,父母挂在嘴边的唠叨,担心的都是看得见的伤害。近日,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精神病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每天浏览社交媒体平台超3小时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等心理健康问题。
社交媒体为社交而生,竟可能会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原因在哪,又该如何破解?
社交媒体刷出抑郁,谁的锅?
社交媒体刷出抑郁,不是某项研究的一家之言。多国针对社交媒体负面影响的调查研究,结论惊人一致。
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学院发布的《社交媒体与年轻人精神健康》报告称,16-24岁人群中有91%使用社交网络,每天使用超过2小时的年轻人,精神健康状态更易不好,还可能出现自我评价差、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德国《焦点》周刊2018年刊登的一项调查显示,德国约有10万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成瘾。被调查的1001名青少年中,有近两成的人因使用社交媒体而睡眠过少,8%的人有抑郁倾向。社交网络“破坏”了年轻人的幸福感。在其他国家,类似的报道也数不胜数。
社交媒体为社交而生,为何事与愿违?《美国预防医学杂志》发表的一则报告称,尽管使用社交媒体某种程度上能帮助人接触社会,但年轻人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则会起到反作用,比如限制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互动。
虚拟的网络世界还会让社交媒体用户觉得其他人都生活幸福,长此以往也可能导致抑郁。社交媒体上“美丽”成为一种压力,英国一项研究发现,看到经过美化的图片,更容易加深焦虑和不安等负面情绪。社交媒体为网民开辟了一扇可以精心装饰的橱窗,现实一地鸡毛,社交媒体上依旧岁月静好。围观他人生活,过度攀比加剧焦虑,自降生活满意度。
社交媒体的兴起还为欺凌者提供了机会。在脸书上,年轻人被欺负的可能性是其他平台的2倍。70%的年轻人表示,曾经历过网络欺凌;37%表示正在经受高频率的霸凌。
趋利避害,如何正确使用社交媒体?
技术本身并无善恶对错之分,社交媒体也是这样一把双刃剑,关键看如何使用。面对社交媒体上存在的温柔“漩涡”。美国法律规定,年龄在13岁以下的儿童在申请登录社交网络前,必须获得家长同意。今年4月,英国政府发布《在线危害》白皮书,提议立法强化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自我监管,以保护用户免受有害内容影响,包括虐童影像、网络欺凌、极端思想和恐袭言论。
但是无论法律如何规定,在实际生活中,很多青少年很容易在父母的视野之外上网。因此,更重要的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南方医科大学心理系副教授肖蓉认为,对于过度使用手机和社交网络的年轻人来说,一是要控制自己的行为,设定好使用手机的时间;二是多关注现实生活,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身边的人和事上面,接触真实的世界;三是培养兴趣爱好,发现自我,如果能和自己愉悦地玩耍,就不会把精力都放在“观看”他人在网络所秀的生活上。学校和社会应加强教育,指引年轻人正确看待社交网络。
(编辑:李雪梅文字来源:新华社、生命时报、中国新闻网、文汇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