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执政5年,印度人对莫迪评价“毁誉参半”:有人说他锐意改革有人说他专横跋扈
人民党5月19日在推特上发布莫迪推着压路机碾压对手的漫画
[环球时报驻印度特派记者胡博峰]随着19日印度大选最后一个阶段投票结束,莫迪总理这个5年任期正式进入倒计时。2014年,莫迪——曾经底层出身的茶童,从“国民志愿服务团”(印度人民党母体)起家,率领人民党在印度政坛掀起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莫迪旋风”,并将“百年老党”国大党斩落马下。然而,5年来,从经济民生到族群议题,莫迪的执政成绩并没有像一些人原本期待的那么高光,这次大选也因此成为针对他及其政党的一场“全民公投”。不过,“苦战”过后,最新的出口民调显示,莫迪领导的执政联盟表现超出预期,仍将取得大胜。当然,印度的民调数据未必准确,以往曾出现过与官方开票结果大相径庭的情况,因此要等到23日官方公布结果才算大势底定,但整体看,莫迪连任是大概率事件。
得失——国家安全上示强很“圈粉”
“就业跟不上发展”成魔咒
去年12月,印度中央邦、拉贾斯坦邦等5个邦举行了地方选举。那次选举既是对莫迪执政近5年的一次小结,也是今年大选前的最后一次“模考”。结果人民党连连失利。再往前追溯——2017年12月,莫迪在其老家古吉拉特邦的地方选举中,虽然勉强保住了人民党的执政地位,但“红灯”已经亮起。
从拉贾斯坦邦一路向东,是所谓“印地语中心地带”,也是人民党的传统票仓。人民党遭到重创,选民在这当中其实就是充当了人民党的一面镜子,照出莫迪施政近5年来的得失。
“莫迪的优势是在大型计划执行方面表现出色”,《拉吉夫·甘地传》和《文明的新冲突》作者米哈茨·莫齐特总结说:“比如旨在向5亿低收入群体提供医保救助的莫迪医改法案,以及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等。”
就基建而言,《环球时报》记者的亲眼所见和周围印度朋友的议论都反映出,莫迪上任以来是“印度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5年”。当然土地所有权等结构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印度基建的速度和规模,但印度历史上首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铁完成实地测量、投入资金最大的83667公里公路建设启动等,确实成就了莫迪“基建狂魔”的形象。
在国家安全上的强硬姿态,也为莫迪“圈粉”不少。2016年9月18日,4名武装分子袭击印控克什米尔的乌里镇,随后在莫迪直接领导下,印度军方对巴控克区的武装分子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印度上下一片叫好,后来甚至根据这次行动拍摄了一部名为《外科手术》的影片,收获33.6亿卢比的票房(1卢比约合0.1元人民币)。
今年2月14日,印控克区再次发生袭击事件。莫迪依旧选择强势回击,派战机对巴控克区境内的武装分子营地进行空袭。战果姑且不论,老百姓对这样的处置方式还是颇为买账的。
此外,经济适用房计划、农村减贫计划、电气化计划等旨在向穷人倾斜的政策,和金融包容性政策及“印度制造”“数字印度”“清洁印度”等,都是莫迪执政以来可圈可点的政绩。
那么莫迪这5年失败之处是什么?首先也最为关键的是就业。“经济有增长,就业无改善”几乎已经成为“莫迪经济学”的魔咒,自然而然也成为反对党对付他的一张“王牌”。国大党多次表示,莫迪“背叛”了他作出的承诺。
就在距印度大选只有几个月之际,一份泄露的政府就业报告显示,印度的失业率创下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6.1%。与之不相称的是,过去数年,印度经济增速保持在7%上下的高位,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之一。
其次是民众获得感不强。如果将印度划分为城市和农村两部分,前者的情况相对好一些,主要对政府从公共部门撤资有忧虑情绪。但在农村,农业投资回报率低、收入停滞不前、政府无序介入等,造成严重的“谷贱伤农”“欠款无数”等情况。去年11月底,印度各地农民聚集在新德里举行示威游行,呼吁印度议会通过支持农民的立法。
有人说,莫迪执政的5年在外交上建树颇多。确实,莫迪政府继续奉行不结盟政策,在大国间左右逢源、多头下注,的确为印度捞了不少“外交红利”。但相比外交政策的曲高和寡,老百姓还是更关心自己荷包的厚薄。
再次是反建制的暗流涌动。“到底有没有反建制的情绪?如果有,有多大?”这是印度进入大选季以来,记者向印度人士追问最多的问题。从5邦选举的结果看,选民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基层选民不会关心党派的政策和选纲,只会关心自己的钱包”,资深选举观察家库马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反建制情绪一直都有——无论哪个党执政,你无法要求所有的选民都能够理智地投票——很多人都是用脚投票。”
印度总理莫迪返乡投票向围观民众展示手指印图片来源:ICphoto
评价——有人说,他大刀阔斧、锐意改革
有人说,他专横跋扈、独断专行
“毁誉参半”——在《环球时报》记者对上至印度高官巨贾、下至贩夫走卒的采访中,对莫迪的评价罕见地呈现两极化。有人说,“莫迪是印度立国以来不世出的总理,他大刀阔斧、锐意改革”,也有人说,“莫迪是印度历史上最糟糕的总理,他专横跋扈、独断专行”。记者认为,这种极化评价在莫迪任内主导的两项政策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2016年11月8日晚,莫迪罕见地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自次日起废止500、1000面额卢比纸钞,并发行新版“圣雄”甘地系列500、2000面额纸钞。莫迪强调,此举是为了打击涉恐金融、腐败和洗钱。需要说明的是,很多印度民众不习惯将大面额钞票存入银行,而是放在家里。所以废钞令一出,骂声四起。
据总部位于古吉拉特邦的一家非政府组织向《环球时报》记者透露,由于政府对废钞令后续影响和问题估计不足,导致银行兑换点彻夜排起长队,甚至取款机也陷入瘫痪。普通民众每户因废钞令损失约2000卢比,地下钱庄大发“废钞财”,以高出市面数倍的兑换率收购旧币,据说,100美元一度可以换到数万卢比旧钞(时价一般为1美元兑换65卢比)。一时间,“洗钱”法门层出不穷,网络上疯传的“洗钱13法”就称,可利用铁路订票系统换钞——用旧钞订票,退款收到新钞。
记者认为,废钞本身并非坏事,但政府没有预计到民众身份证使用率不足40%,很多人想开户存钱却无法做到。种种因素叠加,使得该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莫迪另一项饱受争议的政策是商品与服务税改革(GST税改)。2017年7月1日零时,莫迪与时任总统慕克吉在议会中央大厅共同按下启动键,宣布实施印度自独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税制改革法案。它将印度的税率分为5%、12%、18%、28%四档,基本商品税率最低,奢侈品税率最高。此前,印度的消费税是国税和各邦地税的组合,各邦税率不同。
坦率地讲,虽然GST税改存在不少问题,但瑕不掩瑜。不少与记者交流过的印度经济学家都对GST表现出好感,认为此举有利于印度统一税制,短期内有阵痛,但长期看是利好之政。然而,很多底层商贩明显不买账,原因很简单,税改动了他们逃税的“蛋糕”,加上此前废钞令的负面作用,他们的日子过得很苦。
“我不喜欢莫迪,废钞加税改让我变得几乎一无所有”,一家街角的杂货店主这样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抱怨有钱人“不用排队就能换钱(指废钞令期间旧钞换新钞)”,自己却要彻夜排队;抱怨以前只需要缴很少的税费,如今却要“按章纳税”,“日子过得紧巴巴”。
事实上,自独立以来,“地、税、人”一直是困扰印度的难题,历届政府都知道问题所在,但出于政治利益等考虑,没有人敢于真正“动刀”。可以说,在莫迪强势推动下的GST税改,虽然并不完美,但至少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
此外,印度教教徒眼中的莫迪和宗教少数族裔眼中的莫迪,高种姓阶层眼中的莫迪和低种姓阶层眼中的莫迪,既得利益群体眼中的莫迪和被动了“蛋糕”的人眼中的莫迪……评价自然相差很大。
前景——五年前大胜很难复制
会不会“换将”仍留悬念
正是这样一个评价极化的莫迪,造就了今年大选的“悬念”。不过,最新的出口民调显示,在人民院545席中,人民党领衔的执政联盟仍将取得绝对多数席次,莫迪有望连任。但由于印度选举规模大、复杂程度高,出口民调并不总是准确的。不少分析人士则对这样的结果表示惊讶,莫迪和人民党方面也没有宣布胜选。
综合《环球时报》记者调研的情况看,人民党很难复制2014年大获全胜的局面(人民党赢得282席,其执政联盟共赢得336席)。不出意外,人民党将在北方邦、古吉拉特邦等大票仓出现多少不等的掉票。而莫迪如希望连任,须确保人民党单独获得至少200席以上的人民院席次。否则,即使人民党及其盟友勉强继续执政,莫迪也将面临“被换将”的考验。
从反对党的角度看,国大党不惜让出总理宝座,以最大程度拉拢其他政党与其结盟,誓言要将人民党拉下马。第三方政党面对人民党和国大党的鹬蚌之争,渔翁得利的心态也不禁油然而生。未来,也许莫迪有机会连任,也许就此淡出政治舞台。但在最终结果揭晓之前,可以先听听莫迪自己如何评价这5年。
4月25日,是人民党提交瓦拉纳西选区本党候选人名单的最后一天,莫迪要在该选区竞选人民院议员席位。此前一天,莫迪在该地发表公开讲话称,“过去5年是真诚的努力,未来5年将开花结果”。
让我们假设一种情况——这也是此间比较热门的预测,即人民党以200至220席次率执政联盟赢得大选。但在这个假设中,没有人提及莫迪的去留。也就是说,即使人民党获胜,莫迪仍有可能因党派利益而被牺牲掉。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党丧失了单一过半席次的绝对优势,即便莫迪连任,未来5年的施政也将遭到掣肘。
如果莫迪被换,人民党将推举一名新的总理,此前呼声较高的现任交通运输部长加德卡里很有可能成为这一人选。若如此,印度政坛将在至少未来5年内与莫迪无缘。
5月17日,莫迪参加了其就任总理以来首次也是唯一一次新闻发布会。会上,他除做了简单演讲外,拒绝回答一切问题,问题被甩给同在现场的另一位人民党大佬——党主席阿米特·沙阿。莫迪的沉默增加了外界关于他去留的猜想。23日,全国选举委员会将宣布最终计票结果,届时莫迪在这场被印度媒体描述为“大考”的选举中,是金榜题名还是名落孙山——选票将“说话”。
“俯仰无愧天地——不知;褒贬自有春秋——确实”——谨以此送给即将连任或者卸任的印度第14任总理纳伦德拉·莫迪。
责任编辑:张义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