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你看到的英雄萨利机长背后,是一个巨大的“看不见的美国”
2016年有一部关于空难的电影上映,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那就是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的《萨利机长》。电影取材自发生于2009年 1月 15日的一桩真实事件。这一天,全美航空的机长切斯利·“萨利”·萨伦伯格及副机师杰夫·史凯斯驾驶全美航空 1549号班机,从纽约拉瓜迪亚机场飞往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道格拉斯国际机场。起飞后不久,班机在约 850米的空中遭到鸟群袭击,两具引擎停摆。萨利机长因无法将飞机转往最近的机场,选择将班机降落在哈得孙河上。幸运的是飞机成功迫降, 155名乘客及机组人员全部平安。
当所有人都认为以萨利机长为首的机组人员都是国家英雄的时候,他本人却经历着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折磨,同时还要应对一场来自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的调查。
调查人员采用的模拟飞行,显示飞机遭撞击后仍有能力转飞到最近的机场着陆,而不是冒险在水面上迫降。在这之前,飞机在水面上实行安全迫降的先例少之又少。当然,有几十年飞行实操经验的萨利机长,自然会阐明自己采取迫降的理由,并且获得了最终的证实和认可。
这个时候,萨利机长平静地说了一段话:这不是个人的胜利,所有人包括所有机组人员、空管、救援人员的共同努力才使大家生存下来。机组人员、救援人员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在整个事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那么,空管?是怎样一个存在?美国记者珍妮·拉斯卡斯在《看不见的美国》中讲述了空管这个群体的故事,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日常:
想去纽约拉瓜迪亚机场的空中交通管制塔,你必须穿过中央航站楼的D通道,一路会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高热量高脂肪的椒盐脆饼等食物和高档啤酒之类的饮料;行色匆匆、川流不息的旅人还在抱怨依依惜别的夫妻、情侣挡了他们的路。好了,越过这一切,来到一扇厚厚的铁门前,军舰灰的颜色让人有点压抑。抬抬你的屁股推开这扇门。走进去。你现在是在……俄罗斯的列宁格勒?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真有点搞不清楚啊。煤渣块砌起的墙壁,映着灰暗的日光灯;踏进狭窄破旧的电梯,慢腾腾地一路摇摇晃晃来到十楼,我的天,真冷啊!真对不住你了,不过这他妈的温控器已经很多年没工作了。好,忍着刺骨寒意,穿过另一扇灰色的门,努力爬上好多级混凝土楼梯,我的天,膝盖可真疼。好了,就是这里。欢迎来到拉瓜迪亚机场的空中交通管制室。来点吃的喝的,先看看这里举世无双的风景吧!壮观的天际线会在瞬间攫住视线,让你无暇顾及其他。曼哈顿就在眼前无边无际地延展,仿佛天空之下的巨幅壁画。处处是轰鸣的飞机,白得耀眼,银得炫目,仿佛巨大的鸟儿在爬行。31号跑道的逆风方向就是里克斯岛。那一端的希叶体育场好似远在天边,只有一个模糊的轮廓。这是2009年10月的早上,秋高气爽,凌晨的寒意薄薄地没有散去。此时此刻,这样的景象可能终生难遇。若得壮丽景色如此,也就别去在意简陋寒碜的室内陈设了。休息室的沙发上到处都用宽胶带贴贴补补,看上去活像个不肯承认大限将至的老顽固。几张破旧的折叠桌子看上去有些年头了。还有那空空如也的自动售货机,不知道是猴年马月的了,上面的广告还在推销25美分的“麦克和艾克”果味硬糖,早就不是这个价了。当然,就别去注意天花板上不知去向何方的几块瓷砖,翘得乱七八糟的嵌板,碎得千疮百孔的塑胶贴板,以及一层层翻起来情况相当严峻的墙漆。一部红色电话的听筒上贴着一张标签,上面写着“黑色电话”。有的电脑设备让人瞬间有种穿越的感觉,让人怀疑这里的人不是用电脑办公,而是在用废弃的设备过家家。还有控制台上的某些装置,让人怀想过去的黄金岁月,啊,美好的旧时光,电话接线员们穿着尖尖的文胸,性感得无以复加。屋顶严重漏水,而且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很久,所以大家挂上了巨大的“尿不湿”,随处可见的油布盛着一汪汪的水。一根橡胶软管从一级级台阶上接下来,把水引到脏兮兮的水槽里。有时候,浴室里的水管会漏,哦,不是漏,是爆。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会在柜子里多放一件衣服以防万一。(没带衣服的人就弯腰低头躲避喷射的水,不过还能洗洗脚呢。)设备陈旧简陋,这里明摆着就是个垃圾场。有的人企图掩饰,有的人则不费那个心思,“但是,看看窗外,视线多好啊!风景多美啊!”每个人都会自豪地告诉来客。这里是“宇宙中心”,这座控制塔每年为两千三百万飞来飞去的乘客服务;而这里的飞机会经过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这座控制塔,修建于1962年的控制塔,是美国最古老的航空控制塔之一。是的,这里就是个垃圾场。
联邦航空局信誓旦旦地承诺说,明年会修建一座新的控制塔。是的,停车场的旁边正在拔地而起一座新的建筑。就在那儿,看得到的。所以,对这未来的新建筑持怀疑态度好像没什么根据。然而,根据一些拉瓜迪亚地面控制工作人员的回忆,从1984年开始,就年复一年的有“明年会有一座新塔”的传闻。“明年就有啦。”“明年就有啦。”“明年就有新控制塔了,还修老塔干什么呢?”四分之一个世纪了,明年复明年,工作人员们永远需要在储物柜里放一件备用的上衣,以防厕所爆水管。这足以让任何人的态度从信心满满变成疑虑重重。
加里很喜欢这里。初听起来你可能以为他疯了。但他真的热爱这个地方。(事实上,大多数拉瓜迪亚机场的地面控制人员都爱极了脚下这泥浆色的方毯子。当然啦,他们也都曾有过别的选择。你跟他们呆久了,他们就会跟你讲起曾经有过的其他机会。)此时此刻,加里正在进行繁忙的地面管控。星期五上午的八点二十,正是空中交通极为繁忙的时候,每四十五分钟就有一架飞机降落,另一架起飞;接着又降落起飞,起飞降落……一刻不停,如同一波又一波让人烦恼不堪、身心俱疲的神经性头痛。二十六架飞机排着队准备离港,挨挨挤挤,后面还有数不清的飞机在待命。十二名空中交管员操纵管理着一切,使局面不至陷入混乱。布莱恩负责局部航班的控制,为起飞和降落清除障碍,确保整个过程顺利进行。负责地面管控的加里则专注于滑行道,这可是个让人头疼的迷宫,飞机永远在滑行,每一架上面都有成百上千条性命。在所有的管控位置中,这里的人最喜欢的都是地面,因为这工作太他妈的复杂了。那些井然有序,设备比较现代的机场很多,像亚特兰大机场啊、丹佛机场啊,就有平行的跑道无边无际地延伸,占地数千公顷。和这些“同胞”们比起来,拉瓜迪亚显得狭小逼仄,占地仅六百八十公顷;滑行道很窄;跑道纵横交错;你只有等着另一个跑道上到港的飞机过了入口,才能开始指挥另外的飞机离港,否则两架飞机就会……“砰!”同归于尽。而且跑道三面都环水,还得注意别把飞机指挥进水里。附近还有两个可怕的“巨人”,纽瓦克机场和肯尼迪机场(这个机场尤其可怕),两个机场每三十六秒就各有一架飞机起飞和降落,总让拉瓜迪亚有种备受压迫、相形见绌的自卑感,对于机场空中交通的疏通,更不是什么好事。就在南边将近二十公里遥遥相望的肯尼迪机场真是个可恶的坏家伙。要是那里的飞机晚点了,拉瓜迪亚就得吃哑巴亏,更改跑道配置来帮助肯尼迪缓解晚点的情况。然而,这一切的复杂情况,一切的压迫与限制,都让这里变成一个比亚特兰大或丹佛机场精彩百倍的地方。不管怎么说,这就是专属于拉瓜迪亚机场的奥妙所在,这个破破烂烂的地方有种特别的吸引力。
加里指挥一架“冲8”排队准备离港,一架波音757刚刚起飞,从控制塔的窗外呼啸而过。他一直注意着一架巴西航空的飞机和“查理9号”登机口。要操心的事情真是太多了。他的真名叫汤姆,可是不知为什么,这里的人都叫他加里。他喜欢打冰球。以前是个快餐厨师。他的花园料理得特别好,最让他自豪的还是一大片橘黄色美人蕉。与井井有条的花园不同,他的头发乱七八糟,下面的一双眼睛则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搭配一只夺人眼球的大鼻子。说起话来,一听就知道是长岛人。他举手投足都透着焦躁,总是一副“好啦好啦好啦”的做派。工作的时候,总有一部头戴式耳机话筒与他做伴。线很长,足够让他在狭窄的控制塔工作室里闲庭信步。和这里几乎所有人一样,他值班的时候总是站着。这可不是安静坐着就能干下来的工作。空中交管员们有个统一的外号叫“转头翁”,因为他们总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警惕得跟猫头鹰似的。
刚刚起飞的那架757正飞往芝加哥。和所有的民航离港飞机一样,构成之复杂远非常人所能想象。在一般人看来,不过就是飞行员、机组人员、航班计划和充足的燃料嘛。每一架航班都有很多人在密切监控,好像寸步不离的守护天使,时时留心,步步在意。比如,布莱恩指挥波音757起飞后不久,马上就通过无线电将该飞机的监控任务转交给了二十四公里以外的一位空中交管员,这位控制人员的工作地点是长岛韦斯特伯里的航站雷达控制中心(TRACON,以下简称“雷控中心”),在雷达显示器上,这架飞机就是一个小小的光点,但雷控中心的空中交管员必须全神贯注,指挥它上升到一万七千英尺的高度。然后,就把这架飞机交给另一个空中交管员,这个人的工作地点是纽约艾斯利普市的航线交通管制中心(以下简称“航管中心”),他看到的也是雷达显示器上的一个绿色小光点。各类管制中心如同一张网上密密麻麻的点,遍布整个美国。总共是二十二个,每个都配置了足够的空中交管员,密切监视着这个国家交通繁忙的天空,像照顾婴儿一样细心呵护来往的飞机,将一个又一个光点传递给彼此。比如,纽约空管中心的空中交管员会指挥波音757往西飞行,最终将其交给克利夫兰空管中心的一位空中交管员,飞机在他的指挥下继续往西;然后被交给印第安纳波利斯空管中心,也是一样,指挥一段之后交接给芝加哥空管中心。随着这架757越来越接近目的地,飞机会慢慢下降,监控机构慢慢变成了芝加哥雷控中心;最后会被交给芝加哥奥黑尔机场的一名空中交管员,指挥飞机降落并到达正确的接口。
就像这样,每天都有将近三万架民航飞机在美国的天空中嗡嗡嗡飞来飞去,互不干涉,各行其道。这种相对比较现代化的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和美国联邦航空局(FAA)本身,都是在一次令人震惊的重大民航飞机空中相撞事故后应运而生的。那是1956年一个暖意融融的夏日上午,美联航空718号航班从洛杉矶起飞,正飞向芝加哥。而环球航空的2号航班则从洛杉矶起飞,目的地是堪萨斯城。在科罗拉多大峡谷上空六千四百米的高空,飘着一朵积雨云,而在这朵云当中,两架飞机相遇了。戏剧化的相撞过后,两架飞机一头栽进了大峡谷,一百二十八人就此罹难。
如今,类似的事故再也不会发生了。美国联邦航空局总共雇用了一万五千名空中交管员,以确保空中相撞事故和其他一系列恐怖事故成为永久的历史。空中交管员是一群动作协调、刚毅果决并以全局为重的人。他们都有独特的本领,能够根据物理学、几何学、空气动力学和上天赋予的勇气,做出分秒必争的决定。他们有的“栖居”在跑道上方狭窄的玻璃房间里,有的“藏身”于雷达控制室中。我们根本不得见其真身,但从登上飞机的那一刻起,分分秒秒都和他们息息相关(至少我们希望是息息相关的!)。要是他们工作不称职,我们可能会更了解他们。他们活干得越好,就越默默无闻。
同样隐秘而又无处不在的,是他们工作时那种痛苦与不安的气息。这气息中有苦闷,有抵触,有汹涌的暗斗。这群人长期满怀怨恨,和管理层进行着僵持不下的冷战,一遍一遍又一遍,现在又掀起了新的高潮。在日新月异的今日美国,空中交通管制行业的状况不容乐观。超负荷工作的空中交管员在人手严重不足的设施当中,用可以称之为古董的设备尽力履行职责。这就像一场赌博,赌注不仅是大家越来越怨声载道的飞机晚点;最严重的后果是数百万来来往往的乘客的生命,他们不知道,空中安全竟然如此脆弱。
此时此刻,加里正处于“插电”状态,戴着耳机,对着话筒,踮着脚尖想看得更远更广一些。空中交管员们将在岗工作状态称为“插电”。“插电”意味着忘掉一切烦恼,不去想那些乱七八糟的工会啊、权益啊这一类的问题,也别去想华盛顿特区那一群夸夸其谈却从来不守诺言的政客。“插电”意味着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飞机上全是乘客,乘客们各有烦恼,而你掌控着他们的命运,所以你要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自我的一切思想,进入全然忘我的境界。加里低头看了一眼组鲁滑行道,那上面有飞机占着吗?他很可能需要这条跑道。工作的时候,他需要做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要往前看四步、五步甚至十几步。
而飞机跑道上的争端很不好解决。人人都想排在前面,人人都想做下一个起飞的,人人都希望赶紧离开。一架波音737刚刚降落,轰然莅临跑道。终于到了!对于乘客来说,“到达目的地”意味着“好啦,可以下飞机了”。抚平大衣上的褶皱,揉揉一路都快坐肿的脚,大步流星地去开启生活的下一个篇章。这架737正在向规定的查理9号登机口滑行,每一位乘客目前还乖乖坐着,安全带系好,只有手指不耐烦地敲打着,但每个人脑子里都已经在计划下飞机后的行程了。
但查理9号还不能马上使用,一架空中客车正在登机,占用了太久的时间。空客的乘客们心急火燎的,想赶快登机,赶快起飞,赶快到达另一个地方。他们找到自己的位子,坐下来,脱下大衣,折好,摆个相对舒服的姿势。与此同时,每个人的脑子里飞快盘算着按时或晚点到达目的地后要干吗。
“快滚啊!”737的飞行员很是焦急。
“赶紧的!”空中客车的飞行员无声催促着。
“我他妈要赶紧下飞机!”飞机上的每个人不约而同地想着。
加里把这一点看得很透。他明白,这时候不管问谁,他们心里想的肯定都是,“让我先走!”但负责地面管控的交管员能做的只有这么多。加里指挥737顺着组鲁跑道滑行,“继续组鲁滑行!”他机关枪一般毕毕剥剥地往话筒里说出这句命令。他绝不说“飞机继续顺着组鲁跑道滑行”,而只是简单直接的“继续组鲁滑行”。飞行员听到加里的命令,心里叫骂一声“妈的!”。组鲁离查理9号登机口可不算近。这个蠢猪不是要让我们一直跑到希叶体育场那边,干等着登机口空出来吧?不,加里只是要737让让道而已。有一架“冲8”急着要离港(让我先来!),他得给个位置,还有一架到港的麦道80得先沿着麦克跑道滑行一会儿(让我先来!)。另外,他还得想想怎么帮旁边负责本地管控的布莱恩。他正努力避免拉瓜迪亚机场晚点的命运,同时操作着两架离港飞机和一架到港飞机。这些纷繁复杂的局面被加里尽收眼底,想在心里,在每一个瞬间,都需要做出无数个千头万绪、互相联系的决定,完全没心情去顾忌什么。就算是最老练成熟和聪明灵巧的头脑,也会觉得不堪重负。那么多的突发状况,无数架飞机,比飞机更多的生命,那样沉重的责任,连骂一句“他妈的!”发泄一下都没时间;也不能因为自己的事情离开哪怕一会儿,门儿都没有!只有一个小时后,交班的空中交管员走进来,才能从“插电”状态中解脱出来,休息三十分钟左右,去楼下休息室吃点饼干,或者去大厅买块鸡蛋三明治填填肚子。同时利用这个时间好好清空脑子,让它自由呼吸,重获新生。
加里这样的人总会不停地问自己:“嗯,如果是我,会有什么感觉?”不停地扪心自问驱使他做出一切决定。他心里很清楚,飞机着陆后,乘客绝对不想安安静静地等在跑道上。“我已经到了目的地了呀。”“为什么还不能快点下飞机去办事情呢?”“我们要在这儿坐多久啊?”因此,加里不会让737一动不动地停在组鲁跑道上等登机口,而会指引飞行员在跑道上滑动。到朱丽叶跑道稍停一下,然后移动到利马,接着再停一下。“给乘客马上就能下飞机的‘幻觉’。”这是加里的座右铭,只有这样,才能给乘客们希望。
他指挥737往北滑行,想让它多挪挪窝,以便在查理9号空出来的瞬间就能够让它马上去接那个卡位。他做得太棒了,运筹于帷幄之中,心里情不自禁地给自己点了个“赞”。
换一个控制人员可能就不会这么麻烦了,他肯定想不到这么多,会直接干脆地把737甩在组鲁跑道哪儿,让机上那么多乘客一动不动地等着,越来越看不到生活继续的希望,越来越觉得自己被遗忘了。把这件事情处理得更好,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不会让那些人能更快地下飞机做事情,也不能扭转拉瓜迪亚给外人留下的“世界最慢机场”的坏印象。不会有人说你是大英雄,更比不上避免一场空中飞机相撞来的惊天地泣鬼神,甚至都比不上在哈得孙河上成功降落一架空客A320。他只不过让困在一架飞机里的一百二十名乘客感觉稍微没那么糟糕而已。只不过稍微有那么点人文关怀而已。只不过稍微多了那么一点爱而已。这又有什么呢?
责任编辑:闫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