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为巴黎圣母院痛恻是为人类文明损失痛恻

日期:04-16
人类文明巴黎圣母院圆明园

原标题:为巴黎圣母院痛恻,是为人类文明损失痛恻丨睡前聊一会儿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

巴黎圣母院之殇,世界为之耸动。虽然主体结构或许还在,但这把暗夜中的噬心之火,仍然让人深感痛恻……受党报评论君的邀请,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机器网 www.shi-fen.com

对国人来说,巴黎圣母院,即便没有亲临也耳熟能详,它的璀璨美妙,它的传奇色彩,卡西莫多和艾丝美拉达的阴谋与爱情,都成为一个文明符号,深嵌于我们的记忆。它浴火的模样,以及巴黎市民集体吟唱着与之恸别的场面,都让人产生灵魂深处的惊悸。

属于人类和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持续千百年的无声陪伴,让我们踏实;而它们的意外倒下,则让全人类瞬间失去灵魂的一部分——当中国高僧法显和唐代玄奘都瞻仰过的巴米扬大佛,2001年在塔利班刻意的炮火中灰飞烟灭;当巴西国立博物馆2018年意外焚毁,让500年历史的巴西,生生地被“抹掉”了200年;当精美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强盗付诸一炬,远在英属根西岛流亡的雨果,愤怒抗议英法远征军,“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

机器网 www.shi-fen.com

中国人也往往是因为雨果,而知道了巴黎圣母院。正是这位伟大的法国作家,将巴黎圣母院与圆明园并称为“世界奇迹”,“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巴黎圣母院,东方有圆明园。尽管有人不曾见过它,但都梦想着它。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外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遥远的亚洲文明的倩影。”

很多国人扼腕,“我还没有去过啊”,或者“早知道那次去就多看几眼”,人们纷纷晒出和巴黎圣母院的合影,祥和而美好。合影还在,却痛失了背景。然而,网上也有一些“另类”的声音:“活该”“报应”“谁让他们烧了咱的圆明园”……生在当下,被网络重重包裹,一切汹涌都近在咫尺,多元化碎片化的讨论偏向,原本不值得惊异。然而类似议论,仍然让人深思。

机器网 www.shi-fen.com

正如习近平在致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慰问电中说的,巴黎圣母院是法兰西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是人类文明的杰出瑰宝。半个世纪前,英国BBC纪录片《文明》主持人肯尼斯·克拉拉说,“什么是文明?我无法用抽象的定义来界定它,但当我看到它时,我立刻会知道。”镜头转向巴黎圣母院,他说,“我现在正看着它……”这样的文明,不仅属于法国,如同巴米扬大佛不仅属于阿富汗,而圆明园也不仅属于中国。为文明瑰宝的损失而拍手称快,实属狭隘。

“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这是浸润于中华5000年文明、又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国人们,需要拥有的胸怀。更何况,中国人还一直有着“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的互相尊重,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一个重要方面。秉承天下大同的情怀,深入地了解世界、宽广地观照世界、自信地对话世界,感同身受地珍惜与爱护一切文明成果,才是与今日中国相匹配的“世界观”。

机器网 www.shi-fen.com

浸润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光芒之中,我们也可以在某个时刻、以某句发声,表微小的心意,做一瞬的贡献。这一瞬,或就从为巴黎圣母院的心痛开始……

这正是: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殇。今日举世同一恸,岂有西风独自凉。

大家晚安!

文|李泓冰

俄副外长:俄和北约已停止在民事和军事领域合作 巴基斯坦西南部发生车祸致20人死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