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国际时评:暴恐频发背后的暴力“土壤”

日期:03-19
暴力极端主义时评

原标题:新华国际时评:暴恐频发背后的暴力“土壤”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 题:暴恐频发背后的暴力“土壤”

新华社记者郑汉根

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的枪声刚落,在西欧的荷兰乌得勒支市18日又发生枪击案,造成多人死伤。暴恐事件接连发生警示世人,在当今世界,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始终阴魂未散。

从伦敦议会大厦到巴黎圣母院,从美国夏洛茨维尔到墨尔本中央商业区,近年来一系列暴力及恐怖袭击让人心有余悸,而新的暴恐袭击,给国际社会再添不安。西方社会也面临着“越反越恐”的问题。

新西兰和荷兰的这两个城市,向来是被认为治安良好的城市,如今却也难以独善其身。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到一个令人警醒的事实: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严峻挑战,已经让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

对于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各国应当团结协作,绝不手软地予以坚决打击。而除了采取打击和防范的措施,国际社会应更多反思暴恐背后的深层原因,以期实现更加长远、综合的应对。

在新西兰枪手明目张胆的自白中,可以清晰听到反移民和种族主义等极端言论。种族主义、排外思潮等多年来一直是西方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而令人忧心的是,近年来国际上一些政治势力与政客打破政治禁忌,以种种方式宣扬反移民以及白人至上主义等极端思想。

种族主义、极右翼民粹主义等思潮在西方社会不断蔓延,无疑挑动了族群的对立,助长了暴力、仇恨的情绪。例如,有不少欧洲本土上的移民后代或其他对现实不满的人群,受到极端组织煽动口号的蛊惑,在本国发动恐袭。

诸多暴恐事件的背后,不难看到霸权主义、干涉主义的“后遗症”。近些年来,正是西方一些国家在中东北非等地的干涉主义行径,导致许多国家局势动荡、生灵涂炭,播下了仇恨的种子,结出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滋生的恶果。

除了种族主义、干涉主义等引发暴恐的暴力“土壤”,面对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还需要更多触及根本的反思和行动。通过教育等手段去极端化,是国际社会有效打击暴恐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一些地区的发展不足,助长了极端主义的蔓延。以包容发展的胸怀,将一些欠发达地区纳入共同发展的潮流中,才是化解极端主义重要的治本之策。

霸权和暴力,傲慢与偏见,只能加剧仇恨和对立。和平的理念、文明的交流、族群的融合、共同的发展,才是消弭仇恨、化解极端主义的途径。面对暴恐,我们应当治标,更应治本。

美俄磋商委内瑞拉局势 俄提醒美方勿使用武力 安倍会晤冲绳知事 双方就普天间搬迁问题仍存分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