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指不少海鲜产品鱼目混珠。
香港的鲍鱼样本中同样出现与标签不符。
海洋保护组织Oceana上周三发表报告称,国际市场上销售的多个海鲜产品,包装上的成分名不副实,其中更有人把平价鱼当成贵价鱼卖。调查分析了近年200项研究,包括香港在内的55个国家和地区,2万5千个海鲜样本,近2成包装的标签不准确。
负责调查报告的发言人露维(Beth Lowell)称,每个消费者都会食到与标签不附的海鲜产品,有人更把亚洲鲶鱼制成鱼块,加上各种酱汁,再标签成18种贵价鱼,包括鳕鱼、石斑和鲈鱼等。在香港29个鲍鱼样本中,只有一项与包装标签相符;美国南加州更有寿司师傅把频危鲸鱼当成吞拿鱼卖。
而在错误标签的样本中,有近58%的鱼类产品食用后有潜在风险,特别是对孕妇及小朋友。在纽约有店铺卖的“阿拉斯加大比目鱼”及“红鲷鱼”,实际是验出水银超标的蓝线方头鱼。
该报告主要分析来自同行评审DNA分析论文、报纸调查分析和Oceana自己的研究。调查样本来自海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层面,包括批发商、进口商和零售商。有海鲜业界代表指报告只是选择性地列出研究发现,并不代表全球销售的海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