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都是诗和田野? 这115个人告诉你

日期:12-25
支教西宁贺永顺

原标题:远方都是诗和田野? 这115个人告诉你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

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

从南京到西宁大通县支教的一名24岁教师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

去年4月,根据中央及江苏、青海两省统一安排,南京启动对西宁的对口协作帮扶计划。截至目前,南京市陆续派驻西宁市干部24名、医生38名、教师33名、农技人员20名,展开全面帮扶工作。

从“江南锦绣乡”到“塞外高寒地”,远方未必都是诗和田野,更多的是责任和担当。

责任——把热带水果种到雪域高原

湟源县大华镇新胜村,坐落在一片大山洼之中,海拔3000米左右,全村170户人家,有22户是贫困户,只有一条石子路通往外界。当地交通闭塞,年平均气温只有2.9℃,种不出蔬菜。尤其是冬天,大雪封山,几乎看不到绿意。

去年7月20日,六合区潘家阳、潘国基、陈宗金3名老农技师来到这里,在对土质、光照、环境等因素考察后说,“我们可以让村里百姓过年就吃上新鲜蔬菜!”

两个月后,由南京扶贫资金投建的10栋占地20亩的温室大棚出现在村前空地上,种上了黄瓜、茄子、青椒、西红柿等蔬菜,甚至还把六合特有的香芹引种到了这里。

眼看大棚里的蔬菜涨势喜人,谁知前段时间却下了暴雪。担心夜里积雪压塌大棚,虽然3名农技师都已是60多岁的老人,还是坚持整夜守在大棚里,便于清扫积雪。

蔬菜有了,村民还惦记着水果。3位农技师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从山东以每株8元钱的价格,引进了500棵火龙果苗。目前,这500株热带水果全部成活。

“我们在村里选择有文化头脑灵活的村民,把农业技术都传给了他们。我保证,一年后他们就能吃上自己种的火龙果。”潘家阳说。

这些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都把强烈的责任心带上了雪域高原。

担当——再困难也得把帮扶工作做好

“既然选择不远千里来到这高原,不把工作做好真是此生有憾!”

这句话是南京对口帮扶工作组组长贺永顺对工作组成员说的。不到50岁的他平时身体很好,但到了西宁后,强烈的高原反应让他彻夜难眠,每天都是靠半颗安眠药才能入睡。

挂职大通县的黄海泉,只要南京来人,都会操着浓浓的家乡口音滔滔不绝地介绍大通,言必称“我们大通”,很多时候内地来的客商都把他当做了大通本地人。

在大通挂职一年多,由于整日奔忙加上高原反应水质硬,导致牙龈供血不足,黄海泉已有5颗牙齿松动脱落。

在湟中县挂职副县长的刘海滨,来到湟中后,力推互联网+产业。当看到当地教育力量薄弱,他就动员在栖霞区是教育骨干的妻子,以个人名义申请来湟中县支教一年,为当地教育水平的提高贡献力量。

挂职干部徐永洪不善言辞、话很少。他妻子从南京过来看望他,在西宁呆了40天,他都挤不出时间陪妻子出去逛逛,很多时候妻子还得一个人在外面买快餐吃。

同样在西宁挂职的倪益松,直到妻子临盆,才急匆匆赶回南京赶到产房。

西宁平均海拔3137米,冬春季极其干燥,加湿器根本不管用,晚上睡觉前,都要在地砖上泼上水。即使这样,每天早晨起来,干燥导致鼻腔粘膜毛细血管破裂,鼻腔里还会堵满血块。“从南京来西宁挂职的每一位干部,个个都是好样的。”贺永顺说。

情怀——援边辛苦但生活中有诗

“岁月是一首无字的诗,由时间款款填写……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未曾实现的愿望,直到有一天,我迈入了为期13个月的支教生活。”

雨花台区语文老师祝雯离别她2岁的儿子,用一篇《相识与“你”遇见美好》,开启了从南京到青海2100多公里的支教生活。

“其他一切都好,就是想儿子。”她说。每天,她都会利用课余时间和儿子视频,电话那头儿子喊着要妈妈,电话这头祝老师也早已成了泪人。

但祝老师说:面对这群天真朴实的孩子们,我每一天都把感恩放在心间,不辜负每一场花开,珍藏每一份美好。

得知挂职干部倪益松喜得贵子时,贺永顺当即为他赋诗两首,其中一首这样写道:“放下满月小儿郎,只身扶贫返青唐。心急莫管儿啼声,唯愿携手奔小康。”

在即将结束2个月的支教任务时,雨花台区支教老师甘方诚一遍遍向组织上申请,希望能把支教期限延长一下,哪怕多留一个月也行。但是,他自己的学校急需他回去工作。最后,他留下万余字的诗和心得,遗憾地和他相处2个月的学生们作别。

“支教生活对于我来说:远方不仅仅有‘诗’,远方还有一种责任担当、一份光荣使命、一段多彩芳华、一丝如缕情谊……”他说。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陈忠胜

首架进口车厘子包机抵宁 “女童遭父母残忍殴打” 保护儿童的关口该前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