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技术变革,让看病变得“简单快捷”
24小时1.5万次室性早搏,半小时根治
从开胸到微创,这是手术方式的变化;
从四五个小时到一小时甚至半小时完成一台手术,这是手术时间的变化;
从莫名猝死到重获新生、恢复健康,这是结果的变化……
和其他领域一样,医疗技术的变革同样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这在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技术进步方面尤其明显。
龙明智,主任医师、教授、留德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二附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及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
该院心内科年门诊量3.8万人次,年出院病人3500-3800人次,床位使用率110%。近日,龙明智主任为记者介绍了“心内科疾病”的那些年那些事。
通讯员陈艳萍本报记者章庆
她的心脏快跳出来了,半小时解除警报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指出:心血管病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40%以上,居于首位,高于肿瘤和其他疾病。
最近,一位40余岁的女性患者来找龙明智主任。她对龙主任说,去了好多医院,服了好多药,病未见好转,每天感觉心脏都快跳出胸腔,难受得要命。
经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该患者24小时有15000余次的室性早搏,并伴有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她肯定很难受,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正常人几乎没有室性早搏,只有在受到惊吓刺激或者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偶尔会出现室性早搏,但通常情况下24小时不会超过100次,而这位年轻女患者室性早搏数竟达15000余次!
“之前这样的疾病常常需要做开胸手术,四五个小时手术,住院一周,手术创伤大,患者往往难以接受。而现在只需要在腿上插一根导管,半个小时手术,下午就可以回家,关键还把疾病给根治了。”这个手术叫做射频消融术。
在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早搏、心动过速、房颤等疾病,已有大量案例表明,射频消融术可达到根治目的,“这就是心血管领域中介入性心脏病学在电生理方面的巨大进展。”
老人说,“你是我见过的最负责的医生”
作为国家“住培”基地,二附院心内科每年都要培养大量“住培医师”,每来一批年轻医师,龙明智都不厌其烦地跟他们强调,“对于每位就诊患者,要全面分析病情,不放过每一个疑点、难点,避免漏诊、误诊,尤其是不能放走的病人一定不要放走,这是做医生的责任心。”
这天,龙明智在门诊遇到一位80多岁的老太,女儿带着过来的。老人胸口疼,呼吸困难,已辗转过几家医院,开了些药吃,可症状没有改善。
多年的临床经验告诉龙主任,这位患者不是简单的年纪大了,出现的心衰问题。
龙明智脑海中浮现了“肺栓塞”一词,但他并没有说出口,立即让患者住院进一步检查。
患者勉强同意住院,入院后她还曾想偷偷溜回家,幸好被龙主任“逮”住。
很快,血液化验结果出来,提示血管内巨大血栓,立即进行肺动脉双源CT检查,确诊为广泛巨大肺动脉栓塞,左下肺几乎完全栓塞,整个右肺似乎消失看不见了。
“情况万分危急,如果让患者回家,后果不堪设想,随时有死亡可能”,龙明智很清楚,临床上心血管内科最凶险、最容易误诊的疾病之一就是肺栓塞。
近日,已恢复健康回家的患者,在家人的陪同下再次来到医院,带着锦旗,非要跟龙主任及其团队握手、合影,老人说:“你是我看过的最负责的医生,感谢你!”
“把年轻医生培养起来,才能更好为患者服务”
二附院心血管内科90%以上的医生都是博士毕业,且90%以上的年轻医生都有国外留学的经历背景。
“作为医生,一定要趁年轻时候去国外转一转,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回来眼界就会不同,”龙明智不仅仅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中国医生少,病人又这么多,要培养出更多优秀年轻医生,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减轻他们的疾苦。”
在龙明智看来,年轻医生应刻苦钻研业务,掌握本领,增强创新意识。
就拿冠状动脉支架来说,心血管疾病死亡最多的是冠心病,支架植入是冠心病治疗手段之一,但支架毕竟是异物。如今有了药物涂层球囊,即在球囊上涂药,能显著降低血管再狭窄发生率,又避免了支架血栓形成的风险。该技术最早是德国人报道的,我国于2016年才写入指南中。
“在创新方面,年轻医生大有作为,应该更加努力,”不过,在龙明智看来,近些年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回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心肌梗塞患者被耽误在家里、在抢救的路上,延误了病情,失去了最佳抢救时机,而如今胸痛中心网络的建立,90分钟内就能迅速完全为病人开通血管,救治成功率大大提高。
链接>>>>>>>>
龙明智简介:
曾获“扬子江奖教金优秀奖获得者”“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3次荣获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先后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
擅长独立解决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及心血管方面疑难病症,掌握二尖瓣球囊扩张成形术(PBMV)、射频消融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心脏电生理检查、安装心脏起搏器及先心病介入等。
专家门诊时间:星期一、二、四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