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美媒担忧AI掌握核武器威胁人类生存 称应与中俄对话求稳定
参考消息网11月15日报道 据美国《防务新闻》网站11月13日发布的题为《人工智能与核弹相结合将导致我们的自主性毁灭》的文章称,在纪念改变了战争的打法和赢法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之际,全世界再次站在战争发生革命性剧变的边缘,这次是由人工智能(AI)推动的。虽然目前人工智能以及围绕自主决断能力如何影响战争展开的讨论都还只是处于初期阶段,但人工智能的最大危险或许是它在如何以及何时使用核武器上有可能发挥的作用。
文章称,人工智能领域正快速取得进展,美国无疑正在与两个最强大的竞争对手——中国和俄罗斯展开人工智能军备竞赛。
文章认为,要确美国们不仅能与拥有核能力的对手展开竞争,还能进行相互合作从而确保人工智能不会破坏核指挥与控制的稳定性,美国及早发挥坚定的领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巨大,后果可能关乎存亡。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对机器学习能力的信心增强,美国需要通过重启与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稳定对话,在外交上发挥领导作用。
文章称,虽然美国国会中有人对完全由最高统帅决定是否使用核武器表示担心,但一个更加可怕并且迫在眉睫的威胁是——将这一指挥和控制权交给人工智能。
目前尚不清楚的是,这一正在发展的强大技术是否有可能在预警与预测错误决策、跟踪与阻止核武器扩散以及授权核查核武器削减情况等领域,用来加强战略稳定性并提高军备控制的有效性。
潜在的与稳定相关的应用应该成为国防资金的重点投入领域,也是私营部门和大学经费的资助重点。
不过,破坏稳定的潜在可能性需要核大国尽早协力消除——在这方面,美国的领导作用不可或缺。
文章评论称,根据预测,人工智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并破坏性地改变这个世界。在经济方面,或许会在短短10到15年内,消除美国40%的就业岗位。但著名的人工智能专家一致认为,机器学习能力应该改进而不是取代人的决策。这必须是核指挥和控制的核心原则。
文章认为,全世界正在进入这个技术迅速变革的混乱时期。美国知道核战争的后果,知道美国需要发挥领导作用来引导这种技术的使用,从而利用这种智慧,并加强对这类非常危险的武器的控制,同时削减其数量。美国最迫在眉睫的任务无疑是领导这一进程,以确保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这些快速进步能够加强对核武器的指挥和控制,而不是将其交给一台自动的或者近乎自动的末日机器。
“美国国家核试验博物馆”于2005年3月开馆,由内华达核试验场历史基金会负责运营,并由史密斯索尼安学会下辖管理,图为博物馆大楼的外景照片。
馆内按年代详细展示了美国核武器测试历史,并且在展品的布置和装潢方面也最大限度地还原出核试相关的元素,令游客身临其境。图为通往“核掩体剧院”的通道,酷似现实中的核避难所通道。剧院中播放的影片会模拟大气层内的核爆场面,通过声、光、电及震动方式让游客体验核爆场景。
之后就看到了馆藏的第一件“大杀器”——AIR-2“妖怪”空对空核火箭弹,这种武器的恐怖之处不仅是对苏联轰炸机,由于采用无制导方式发射,而且射程只有不到10千米,对于发射它的载机也有较大威胁。
“妖怪”核火箭弹于1958年进入美空军服役,直到1985年才退役,是美空军在冷战初期的主力对空武器之一,能搭载一个1.5万吨当量的W25核弹头。图为冷战期间,美军F-106“三角标枪”截击机发射“妖怪”核火箭瞬间。
这个酷似“核背包”的装置内其实装的是“妖怪”核火箭的W25核弹头,展出的当然是已卸除核武的展品。
图中这个是美军士兵于1945至1963年使用的核试用防护钢盔和护目镜,外形十分有年代感。
这个看似普通的炮弹实际是155毫米M454核炮弹的训练型M455。M454核炮弹可由M109自行火炮发射,爆炸当量仅为72吨TNT,是当时美军战术核武中当量最小的一种。
但M455炮弹左上方展示的那张核火炮试射图就不一样了。图中的主角是美军在冷战期间唯一一次进行核弹试射过的核火炮 。图为1953年5月25日,美军在内华达州试验场进行M65“原子安妮”核火炮试射W9核炮弹(重272公斤)资料图,试射射程达到32千米,核炮弹当量为1.5万吨TNT,据称威力相当于4000发155毫米榴弹炮弹,这是美军在冷战期间进行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一次核炮弹打靶试验。
图为美军M65“原子安妮”核火炮试射核炮弹动图。
和前面的“妖怪”核火箭相比,图中展示的B61战术核航弹就要成熟很多了,B61系列核弹自1968年全速投产以来,一直是美空军的主力核武器之一,其最新改进型B61-12在未来仍将是美空军战术核武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为美军F-15E战机投放B61-12核航弹动态图。
终于来到馆藏的“最大杀器”面前,图中的B53氢弹曾是美军核武库中威力最大的一种,全长3.76米,弹径1.3米,当量达9兆吨,相当于二战末期在日本广岛投放的“小男孩”原子弹威力的600倍。
B53氢弹最初的设计目的是用于摧毁位于地下的敌军坚固掩体,1962年服役,直到1997年才退役,由于尺寸巨大,只有B-52轰炸机能够搭载并投放。
B-52轰炸机空投B53氢弹资料图。
本图展示的是1988年5月,苏联代表团监督美国进行代号“奇尔沙治”的地下核试纪念旗,当时按照美苏签订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当其中一方进行核试时,另一方有权派出人员对核试的爆炸当量进行监督。
这个外形酷似导弹的展品实际是曾在圣诞岛核试中使用过的采样火箭的头锥,用于收集核爆后的各种大气数据。
图中的是核爆测试用的假人模型,在许多电影和游戏中都能看到。
图中展出的是各种使用过的盖革计数器,专门用于探测电离辐射。
图为155毫米M454核炮弹资料图。
(2018-09-27 08:53:00)
B61-12为美空军B61系列核航弹的最新改进型。B61系列核航弹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正值冷战巅峰期,第一代B61核弹于1968年投入服役,现役最新的B61-11钻地核航弹也是于1997年投入服役的,至今也有21年的历史。图为B-2隐身轰炸机投放B61-11钻地核航弹资料图。
作为该系列的最新代表,B61-12预计将于2020年服役,为应对美军的最新战略需要,该型核弹也进行了多项革命性改进。尽管外形变化不大,B61-12采用了“GPS+惯导”复合制导方式,“圆概率误差”(CEP)可控制在30米内,尾部去除了减速伞,弹翼改为可动式设计。图为B61-12核弹图解。
B61-12弹体上还加装了自旋火箭发动机,用于增加空投后的稳定性,配合尾部可动弹翼,可进行一定距离的滑翔飞行,增加投放射程。最大变化之一就是还采用了“爆炸当量可调”设计,最高可升至5万吨TNT当量,还能根据作战需要,调低爆炸当量。图为F-15E投放B61-12核弹后,弹体启动自旋稳定火箭发动机。
图为托诺帕靶场监控中心,测试人员可在这里监控来自不同观测点的各种传感器数据。
高空无人机传回的实时监控画面,其中标有“R4 TGT”的为载有B61-12的F-15E战机,其余均为地面观测点。
凭借“高打击精度+低当量”优势,西方军事专家认为,B61-12将成为美核武库中“最致命”的核弹,尤其是在针对敌军洲际导弹发射井,地下要害掩体等重点目标。图为便于回收,B61-12核航弹借助降落伞准确降落在回收区域,实战时该核弹不会配备降落伞。
图为B61-12核弹与老式B61核弹的命中精度对比图,大圈为老式B61核弹,小圈为B61-12,可见其打击精度的革命性提升。
F-15E投放B61-12核弹动态图。
为了便于测试人员回收,在公开的这两次空投测试视频中,B61-12均搭载了尾部降落伞,但在实战中是不会配备的。
大型光学观测望远镜,可实施同步跟踪观测。
落地后等待回收的B61-12核航弹(未加装核弹头),注意头部已用胶带缠起包裹住,尾部的降落伞还未拆除。
测试人员对B61-12核弹进行检查。
另一个角度拍摄的B61-12核弹特写。
测试人员利用吊车将核弹吊上卡车,运回测试基地。
运回基地后,测试人员将核弹装入专用货架,准备运入仓库封存。
B61-12核弹资料图。
(2018-08-23 08: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