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美法加科学家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罕见出现女性得主
北京时间10月2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阿瑟· 阿斯金(Arthur Ashkin)、法国科学家热拉尔·穆鲁( Gé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学家唐纳·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表彰他们“在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明”。他们将获得金质奖章、证书,并分享9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696万元)的奖金。
美国物理学家阿瑟·阿斯金于1986年首先将“光镊”这项激光技术用于生命科学。它的发现使显微活体的研究看到了希望。Arthur Ashkin曾说,光镊“将细胞器从它们正常位置移去的能力,为我们打开了精确研究细胞功能的大门”。
法国物理学家热拉尔·穆鲁是啁啾脉冲放大(CPA)技术的发明人之一,该技术不仅使得超高强度激光的发展变成可能,而且奠定了相对论光学这一新兴光学分支的基础,对国际激光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加拿大物理学家唐纳·斯特里克兰成为历史上第3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性,她长期从事强激光与物质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光学以及超短超强激光系统的研究。她在美国罗彻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她和导师Gerad Mourou教授一起,发明了啁啾脉冲放大技术。
6位华人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自1901年至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已经颁发111次,其中,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这6年未颁奖。在207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中,仅有2名女性。
在诺贝尔奖历史上,共有12位华人留下了他们的名字,包括物理学奖、文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物理学奖是华人拿奖最多的奖项,共有6位华人科学家获此殊荣。
1956年,31岁的美籍华人李政道和35岁的杨振宁(杨振宁在95岁时放弃美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提出“李-杨假说”,成功挑战爱因斯坦理论,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重大突破,于1957年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与美国物理学奖伯顿•里克特因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7年,美籍华人朱棣文与克劳德•科恩-坦诺奇、威廉姆•菲利普斯三人因“发展了用镭射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美籍华人崔琦与两位美国物理学家因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现象”,使人们对量子现象的认识更进一步,获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9年,英国华人科学家高琨因在光学通讯上取得的开创性成就,获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今年9月23日,高锟在香港辞世,享年84岁。
诺贝尔物理学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诺奖的官方网站称,在19世纪末,许多人认为物理学是最重要的科学。诺贝尔1895年在遗嘱中要求设立五大领域奖项,首先提出的就是物理学奖。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发文称,每年诺奖颁发前后都会引起公众对科学关注的高潮,因此,这是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极好的机会。
谈及物理学奖对人类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耳熟能详的例子包括1901年度的X-射线 (伦琴),1956年的晶体管 (肖克莱,巴丁与布拉顿),2009年度的光纤通讯(高锟)等等。这些科研成果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详细来说,比如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沃纳·海森堡(1901-1976),以表彰他创立了量子力学。量子力学就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美国《探索》杂志给出的生活中量子力学的一大应用,就是人们早已不陌生的晶体管。晶体管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同时扮演电子信号放大器和转换器的角色,这几乎是所有现代电子设备最基本的功能需求。
激光也是量子力学最广泛的应用之一。一个跟我们所有人都密切相关的激光应用是电话,世界上的通讯大概80%都是用光缆,就是用激光的方式进行通讯的。
很多生产技术的进步都要感谢物理学的探索与发现,而诺奖则是推动物理学发展的一股力量。
文/沁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