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离职人数创9年新高,还有人“回炉”做研究员

日期:07-28
基金经理wind第一财经

随着权益市场震荡调整时间渐长、以及监管趋严、限薪降薪等行业背景下,金融行业也渐渐露出疲态,一度被视为站在金字塔尖的基金经理们也光芒黯淡几分,卸任、离任的现象比往年更为频繁。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8日,今年以来已有2594只基金产品(仅计算初始基金)出现基金经理变动。在这之中,有部分业绩不佳的基金经理卸任,选择内部转岗至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等职位,还有人则离开原基金公司。

据第一财经统计,年初以来有204位基金经理离任,数量创下近九年以来同期新高。同期,年内正式“出道”的基金经理数量达到了257人。在业内人士看来,基金经理不断地“吐旧纳新”是正常现象,不过近年来基金经理反向流动的情况增多,背后也有多方面的因素。

反向转岗情况增多

7月26日,朱雀基金发布公告称,因工作安排,王壮飞自7月25日起不再担任朱雀安鑫回报基金经理,后续转任研究岗位。Wind数据显示,他于2022年9月与基金经理于坤共同管理朱雀安鑫回报,累计任职回报为-1.25%。

公开资料显示,朱雀安鑫回报是王壮飞首次管理的基金产品,管理年限甚至未超过2年。在参与管理期间,该产品的基金规模在逐渐缩水。定期报告显示,朱雀安鑫回报的基金合计资产净值从2022年三季度末的23.17亿元,降至今年二季度末的1.72亿元,已十不存一。

记者注意到,基金经理“回炉重造”的情况并非个例,今年以来,已有多位业绩平庸的基金经理离任,或内部转岗至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等职位。例如,7月18日,泓德基金公告称,毛静平卸任泓德添利货币、泓德泓利货币基金经理,转任研究员。

7月3日,新华基金发布了旗下新华丰利、新华安享多裕定期开的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原基金经理于航因“公司内部转岗”而离任,转任基金经理助理。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3日,他自2022年开始管理的上述两只产品,累计回报分别为7.6%、-41.42%,后者表现并不佳。

第一财经注意到,此前已有东吴基金、国元证券、长城基金、人保资产、北信瑞丰基金等公司也发生过基金经理转任研究员的情形。在业内人士看来,基金经理转岗大多与产品业绩不佳、考核不合格有关。

“确实是因为业绩做得不太好,但考虑到员工的心态,我们对外还是说职业规划的原因。”一位来自有上述案例的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一般而言,业绩是转岗或离职的重要原因,但也不排除有些基金经理任职以后,觉得自己更能胜任研究员工作而主动要求。

通常而言,基金公司投研人员的晋升路径相对清晰,从研究员成为基金经理助理再升任基金经理。那么,为何今年“回流”的案例变多了?对此,华南一位基金市场部人士表示,因业绩不佳而被“优化”在各个行业都存在,基金经理的优胜劣汰,也是行业发展客观规律。

“一方面是公司考核愈加严格,不合格或尾部的员工就会进行谈话;另一方面,现在市场上也没有好的(跳槽)机会,大部分业绩平庸的基金经理离职后的选择并不多,能内部转岗已经是很好了。”一位头部基金公司人士告诉第一财经,做基金经理和研究员是完全不同的,基金经理在专业能力和性格特点上都要达标,还要有高强承压能力、良好的决策平衡感。

在他看来,培养人才的成本其实很高,基金经理工作做得不好并不代表研究员能力不强,在研究岗位还可以继续发挥专业价值。

离任数创9年新高

在市场艰难“熬底”和行业的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公募基金行业也暗潮涌动,卸任、离任的动作愈加明显。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8日,今年以来已有2594只基金产品(仅计算初始基金)出现基金经理变动。

据第一财经统计,其中有843位基金经理“告别”自己管理的产品。记者注意到,在这之中,有部分基金经理卸任后既无在管基金,也无转任公司其他岗位的安排。一般而言,这种“清仓式”离任的基金经理随后不久也会“悄无声息”离职。例如,原圆信永丰基金基金经理范曾一口气卸任旗下8只在管产品,随后离职转而加盟富国基金。

“可能在卸任公告的时候没有办完手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一般因个人原因卸任且没说内部调整的,大部分应该是有离职计划的”。

而从数据来看,今年的基金经理离职潮比以往来得“汹涌”一些。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8日,年初至今有113家公司旗下的204位基金经理离任,创下近九年以来同期新高。此外,过去3年的同期数据显示,离任的基金经理数量在170至174人之间。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当前市场调整的背景下,投研考核要求收紧,部分基金经理也面临产品业绩的压力,未来一段时间,基金经理增聘、卸任、离职的情况仍会频繁出现。此外,限薪、降薪等原因也同样加速了这一趋势。

事实上,关于公募薪资待遇变化的传言已经多次出现,从一开始流传的基金经理的薪酬封顶1000万元,再到上限350万元,又降至120万元。今年以来,这一传闻已从“限薪”到“退薪”,如“300万以上年薪需全部退还”等。

前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市场低迷下,基金经理的业绩和舆论的双重压力较大,但离开了公募平台和资源,“奔私”也不一定有好的结果。一些优秀的基金经理可能会从限制严格的公司转而走向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基金公司或资管公司。

与此同时,也有基金公司人士向第一财经透露,当下时点也是挖角的好时机。“优秀的人才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在现在这种环境下,其实也是我们的好机会,可以挖掘一些成熟的基金经理来带领团队或者补充赛道。”

不过,在当前行业快速发展下,基金经理仍源源不断地“上新”。据第一财经统计,截至7月28日,今年以来共有257位新人走上基金经理岗位。至此,全行业的基金经理数量已经扩至3797人,其中有4成的“上岗时间”不足3年。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之中,有超过400位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不足1亿元,其中有241位管理着低于5000万元“警戒线”产品。若“被迫”清盘后,无产品可管的他们将有部分或重回研究员岗位,或被“软性裁员”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责任编辑:张玉

存款挂牌利率迈入“1时代”,消费及理财或受益 “脆皮”年轻人养生:扎堆整活,20元“吊脖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