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日常生活中,扫码购物、点餐、缴费虽然让消费更便利,但随之而来的广告推送甚至信息安全隐患也让消费者深感不安。一起来看记者调查。
强制扫码超范围索取个人信息现象普遍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商家强制或诱导扫码消费的问题,比较普遍。在湖南长沙,这位工作人员声称自家店扫码不会收集个人信息,然而记者验证后却发现并非如此。
记者:这个小程序隐私保护指引,我现在不点拒绝或者同意,我点开,它首先要收集我的地址(位置),然后要收集手机的剪贴板、方向传感器、磁场传感器等等的个人信息,还有头像,这里面都要收集。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消费者在扫码消费的选择上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很多时候,即使消费者知晓会被索取个人信息,大家也只能选择同意,否则,你就得放弃购买相关的商品。
湖南长沙消费者谢女士:有时候可能为了生活的一些便捷,做出了被迫性的妥协。
据专家介绍,商家通过扫码消费的目的是锁定会员,为二次营销累计顾客和消费数据,同时可以节约人工、优化商业流程。但是,这种行为往往忽视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知情权,而且超范围索取个人信息的行为更是涉嫌违法。
扫码有礼?小心有诈!
强制扫码,给违法索取个人信息留下隐患,而扫码送水杯、扫码有礼等行为,更有可能暗藏骗局。2022年12月,江苏常州市民小程收到一个来自陌生寄件人的水杯,出于好奇心,她扫描了杯身上的二维码,随即被加入到一个声称是“某团商家”的福利群。一开始,小程通过所谓“做任务”赚到了300多元,但当他加大投入,累计达到近17万元后,才发现这是一场骗局,小程立刻报警。最终,犯罪嫌疑人周某甲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万元。
各地开展综合治理规范扫码消费服务
针对目前强制扫码消费的乱象,各地陆续展开综合治理。今年8月底,北京市网信办制定并发布了《北京市扫码消费服务违规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案例解析及合规指引》,其中对于强制或诱导消费者关注公众号、强制消费者提供与功能无关的个人信息、违规向第三方提供消费者个人信息等6类违规问题进行了规范。
而从6月中旬开始,上海市网信办会同市场监管局开展了为期半年的专项执法行动。在上海嘉定的这家购物中心,记者看到,这里已经推出最新的“纯净版”停车码,消费者扫码后只需要绑定车牌—查询车费—完成支付这3个步骤。
上海消费者燕先生:以前我们出去还需要绑定会员之类的,非常麻烦。现在有了这个二维码以后,我们出去就非常方便。
据了解,接下来上海市网信办将重点聚焦餐饮门店、停车扫码等8个消费领域,开展集中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