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引起热议,不仅仅因为那一幅幅场景令人倍感熨帖,更是因为那些温暖的细节寄托着普遍的期待
芒种过后,北方地区的麦收已进入尾声,能否及时晾晒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近日,河南安阳滑县瓦岗寨乡政府贴出了“院内可以晒粮”的告示,引发舆论关注。
金黄的麦子铺在办公楼前,散发着温暖和煦的光芒。金色的“为人民服务”写在短墙上,守护着一地金灿灿的粮食。阳光下,金色的麦子与金色的大字交相辉映;网络上,网友纷纷竖起大拇指,有人表示:“实实在在的为人民服务!对得起院内几个大字!”
最近一段时间,类似场景在河南多地出现。为抢抓久雨初晴的有利时机,河南多地都要求各单位办公区、各村村委大院、广场全部敞开,为群众提供晾晒场所,镇域所有公路在保证通行安全的前提下也全部开放。与此同时,山东多地也主动开放乡镇政府大院、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大院以及文化广场,为群众晒粮最大限度地腾地方,确保它们能颗粒归仓。
前不久,北方冬麦区出现大范围持续降雨天气过程,局地出现短时强降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部分地区发生“烂场雨”,影响小麦灌浆和机收。为此,农业农村部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
麦熟一晌,龙口夺粮。在极端天气影响下,今年“三夏”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在天“不帮忙”的时候,更需要人努力。
为了确保“应收尽收”,河南、山东多地都采取了积极对策,一方面广泛发动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直接帮助;另一方面组织协调农技人员对接农户,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如果说在“应收尽收”环节,更多体现的是对“人”的调动,进入“应晒尽晒”环节,更多检验的则是对“物”的调配:烘干设备是否到位,晾晒场地够不够用?最大限度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闲场地,就能为“应晒尽晒”奠定基础,为颗粒归仓提供保障。
从“应收尽收”到“应晒尽晒”,这是“三夏”生产的两个重要环节,也是今年“三夏”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对“人”的广泛发动,确保田里的麦子能够及时被收割;通过对“物”的科学利用,确保收割上来的麦子能够及时被晾晒,这既是对应急意识与能力的检验,也是对走好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面对各种不可预知的风险挑战,只有帮农民“兜住底”,才能帮他们“稳住神”,只有最大限度减少粮食损耗,才能以全国性丰收弥补一时一地的损失。
把麦子晒进机关大院之所以引起热议,不仅仅因为那一幅幅场景令人倍感熨帖,更是因为那些温暖的细节寄托着普遍的期待。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把麦子晒进院子里,把群众放到心坎上,这不应只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策,而应成为一种行政自觉和日常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