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舆情事件中,网民在“挖”真相和真理

日期:06-10

来源:山东宣传

这几日,成都太古里“牵手门”事件“炸”了网。

事件的起因是一男一女在太古里牵手逛街,被一街拍摄影师用镜头记录,发到了网上。随后,有网民指认,男子是国企高管,女子并非其妻。

事件发生后,涉事女子的毕业院校、原生家庭、个人私照、消费情况、整容情况、既往交友史等,被网民扒得彻底。而这些信息,也未见得准确,时不时会来个反转。比如,有网民爆料,涉事女子的研究生导师是她父亲,“吓”得其毕业院校火速出来辟谣。

热点舆情事件中,网民在“挖”真相和真理

反观涉事男子,并没有太多私人信息被扒。

为什么网民“一哄而上”都去揭涉事女子的“面纱”?

原因不一而足,但其中一条想来非常重要,那就是当事人所在国企反应很迅速。

“牵手门”上午登热搜,国企下午就发了通告:涉事男子被免职,并接受公司纪委核查。

涉事男子的事既然有官方去查,那网民坐等结果就可以。而涉事女子的料,只能靠自己去挖。

这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事件越不透明,网民越会去挖。他们想要真相和真理。

综观近年大量的网络热点事件会发现,除少数为蹭流量而故意炒作,或怀有不良目的而恶意网暴、造谣之人外,大多数网民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都会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或激愤、或嘲讽、或追问、或质疑的声音,甚至有时也会带有非理性情绪,但大部分网民绝不是蛮横不讲道理,而只是因为产生了共鸣、带入了情感,想借机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想法,如鲁迅先生所说,“今日我等若冷眼旁观,他日祸临己身,则无人为我摇旗呐喊”。

网民们的心理诉求和关切焦点,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他们想要真相

热点舆情事件中,盘根错节的复杂情节、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各执一词的“罗生门”、语焉不详的官方回应、肆意传播的流言蜚语,很容易让事实真相陷入“迷雾”当中。

网民的发声,大多出自朴素的正义感、可贵的同理心,他们想要“拨开迷雾现真相”,让受害者获得正义、让含冤者得以昭雪、让不法者无处遁形。只要涉事方能把事实调查清楚、把真相讲出来,他们就不会胡搅蛮缠、故意抹黑。

如在某地高中生失踪案件中,长时间的搜救无果以及各种危言耸听的传言,都让案件变得扑朔迷离。当事人遭受迫害仿佛已是定论,事实真相到底如何,成为网民为学生讨回公道的执念。而当一切查明,证实学生为自杀后,大伙儿的追问也就随之结束。

二、他们需要态度

热点舆情事件中,涉事主体、主管部门的回应态度很重要,傲慢无礼、搪塞敷衍、推诿扯皮、含糊包庇之类的态度,都会让网民担心,怕其忘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事件最终走向不了了之,法律赋予公民的监督权利成为笑谈。网民的负面情绪因此被点燃,导致舆论场不断陷入无序、失控的境地。

相反,如果涉事主体、主管部门能够做到尊重网民、真诚表态、勇于担责,与网民形成良性沟通反馈,让网民情绪得到疏导,那么网民也不会故意刁难、无理取闹,舆情也会快速平息。

如前段时间出现的国泰空乘歧视非英语乘客事件,航空公司多次回应均弱化歧视问题,态度模糊敷衍,导致舆情热度迟迟不能平息。而海底捞在被爆“老鼠爬食品柜、火锅漏勺掏下水道”后,迅速发布致歉信、停业排查、整改声明三份回应稿,一系列既有态度又有措施的操作,反而把一起负面舆情事件转换成了宣传自己的机会,再次赢得消费者信任。

热点舆情事件中,网民在“挖”真相和真理

三、他们期待公平

特权行径、资本横行、资源失衡等涉及社会公平正义的话题,容易刺痛网民神经,以消除不公平不公正现象为己任已是网民的普遍心理诉求。

他们在热点事件中频频发声,所求是希望更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特别是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资源,抑制权力对竞争的干预,约束资本对利益的倾轧,消除身份对命运的加成,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这种情况,只要最终结果能为不公平不公正现象纠偏,或是证实无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存在,就能成为网民偃旗息鼓的契机。

如在某地烧烤店打人事件发生后,网上网下全国公众同仇敌忾,所诉求的,都是对法治及时维护公平正义的渴望,事件热度也确实止步于此。与此相类,在“奔驰女”开车进某著名景点事件中,“奔驰女”享有的特殊待遇,让网民不断追问是管理漏洞还是特权恣意,最终在景区将错误归咎于管理漏洞后,事件才算平息。

四、他们关注诉求解决

能够掀起轩然大波的热点舆情事件中,当事人的诉求往往与网民的参与目的、价值取向、利益诉求相统一。网民对每一起恶性事件的追问,是为了还受害者一个公道;对每一个贪腐线索的追问,是为了让违法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对每一桩道德热点的追踪,是为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因此,只有当事人正当合理的诉求得以解决,才能有效疏导网民情绪,起到抽薪止沸的作用,线上线下消除负面影响,完成舆情处置的闭环。

正如某市一女子取快递时遭偷拍并被恶意造谣“出轨快递员”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及网民的共同诉求都是让造谣者受到法律的制裁,最终造谣者以诽谤罪获刑,事件完美落幕。

五、他们渴望问题根治

在诸多热点舆情事件中,反复出现的相同问题不在少数。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每次出现类似情况,不仅触动网民探寻个案背后反映的社会共性问题,也让“杜绝同类问题重复出现”成为网民迫切需求。

如不断有人被骗至缅北地区从事电信诈骗的消息受到舆论高度关注,其背后正是全社会对个人安全、电信诈骗等社会痛点、难点、痒点问题亟待彻底整治的呼声。此前各类“毒教材”问题接连被曝光,也反映出公众对教育质量、文化渗透等意识形态阵地意识亟待加强的重视。相关部门如能举一反三,抓住问题症结,根除问题病灶,杜绝同类现象发生,舆论环境必将持续向好发展。

热点舆情事件中,网民在“挖”真相和真理

六、他们寻求社会安全感

构建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一些社会问题也逐渐暴露,比如恶性案件不时发生,不仅挑战法律和社会秩序,也挑战大众的社会安全感。

网民对社会安全感的核心诉求,促使他们每每在社会治安或恶性事件发生后,都会密切关注事件进展、频频参与讨论发声,甚至不达目的不罢休,“风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以期通过“呐喊”改变现实状况。

正如某地3名女游客遭殴打被毁容、某地烧烤店女顾客被殴打两起事件发生后,公共安全感、女性安全感均遭到严重冲击,广大网民自发站出来“打击”破坏社会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不良分子,成为推动问题解决、维护社会安全的中坚力量。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网民来自公众,热点舆情事件中,他们不约而同、一哄而起,皆因他们看不惯知法犯法的腐败分子、投机取巧的奸诈小人、恃强凌弱的暴徒恶人……他们热爱美好、同情弱者、抵制社会不良现象、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关心国家命运前途、憧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他们身上体现的,是良好的公民素养。

热点舆情事件中,他们大多是在为他人命运、为社会进步执言。他们深知,如果每个人都冷漠无视、自私自利,让正义得不到伸张,那么社会风气就会日益败坏,社会秩序也会崩塌。就像成都太古里“牵手门”事件,公众既不允许当事人破坏婚姻秩序、挑战社会伦理,也不容许腐败问题发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面对热点舆情事件,相关地方和部门要敢于回应、善于回应,要学会通过互联网倾听民声、回应民意。同时,对借机造谣滋事、违法犯罪等行为,也要依法打击处理。

再议“牵手门”肖像权,律师:官员自愿公开失德行为,传播不侵权 这款连衣裙爆卖!店主称“半天不到就2000多件,拿手机的手都在抖”!成都太古里对街拍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