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加快ICU扩容 实行重症患者个案追踪

日期:12-26
重症患者疫情ICU农村安徽

预计我省大部分地区将在月底前达峰;当前,我省全力以赴做好重症救治资源准备工作,应对发病高峰可能带来的重症增多问题……12月23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省疫情防控工作最新情况,回应市民关切。

预计我省大部分地区将在月底前达峰

根据愿检尽检核酸检测阳性率、居民自测抗原阳性率、发热门诊就诊患者数和阳性检出率等监测数据综合分析,近日我省疫情仍处于上升阶段,但上升速度在逐渐减缓。根据数学模型预测,结合专家评估判断,预计我省大部分地区将在月底前达峰,并在高位维持2~3天后,进入下降通道。

部分人口密度大、人员流动性大的地区,其达峰时间可能比预测的时间提前。例如合肥市,经预测可能会在25~26日左右达到高峰。

通过小样本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地区的感染率仍低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达峰的时间会晚于城市地区,但也不会推迟很久,有很大的可能会紧随城区之后进入发病高峰。

加快ICU病床扩容,建立省级远程会诊平台

当前,疫情防控的工作目标主要是保健康、防重症。我省全力以赴做好重症救治资源准备工作,应对发病高峰可能带来的重症增多问题。

加快ICU病床扩容。全省二级及以上医院ICU床位总数7323张,占总床位比重2.98%。三级医院ICU床位5922张,占总床位比重4.13%,可转换ICU床位2762张,占总床位比重的1.92%,空床2456张,短期内可以满足群众住院需求。已培训储备重症医师6131人;正在开展重症专业相关科室护理人员远程培训,12月31日前预计培训2万人。

组建省级医疗救治专家组。分别成立由省立医院、安医大一附院、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负责人为主持人,呼吸内科、感染病科、重症医学科和儿科、妇产科27名省级专家为成员的会诊专家组,对各市重症病例救治开展会诊和指导工作。同时组织91名专家成立4个巡诊指导专家组和8个儿童、孕产妇专家指导组,对16个市实行分片包干,提升儿童、孕产妇和重症病例的救治效果。

建立省级远程会诊平台。已建立“安徽省新冠肺炎远程会诊平台”,省级有关医院和16个市级定点医院将在2022年12月底前全部加入平台,省内其他所有三级综合医院逐步加入,充分发挥远程诊疗在提升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治疗效果中的作用,最大可能降低重症率、病亡率。

实行重症患者个案追踪。省、市两级建立重症患者日调度及个案追踪制度,及时了解新冠重症患者的实时病情,确保患者救治及时、精准、有效。截至12月22日,全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无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其他类型的住院重症人数相对稳定,日均住院重症患者4687人,日均床位使用率60.39%。

部署“两节”期间农村地区疫情防控

2023年元旦、春节即将临近,我省在外务工返乡人员增多。为了做好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健康服务工作,国家和省印发方案,做好农村地区医药保障和健康服务资源储备,推进分类分层分级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最大程度保护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诊能力。在全省658家二级及以上医院已全部设置发热门诊的基础上,1612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按要求全部设置发热诊室(门诊),将部分核酸采样屋转化为发热医疗站,鼓励规模大、覆盖人口多的村卫生室设置发热诊室,保障群众就近获得健康服务。

扎实推进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目前,全面完成65岁以上老年人重点人群调查工作。建立重点人群台账,责任明确到单位、到具体人,实行“红、黄、绿”分级健康管理,及时提供转诊服务,将老年人合并基础病等特殊人员健康监测纳入签约服务,实现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签约服务全覆盖。加强老年人预防接种,采取设立老年人绿色通道、临时接种点、流动接种车等措施,方便老年人接种疫苗。

落实居家治疗人员服务。乡村医务人员根据居家治疗人员情况,通过电话、视频、微信或线下随访等方式,加强健康指导、监测和指导用药、抗原检测等服务。

全面落实急诊急救和转诊服务。乡镇卫生院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完善首诊、接诊、转诊流程,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新冠病毒感染者就诊。

也呼吁近期返乡的群众,要做好返程途中个人防护,返回做好个人健康监测;返乡后,尽量不参与聚集性活动,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时,要及时与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联系。

多人感染后成重症,“阳过”后警惕病毒性心肌炎、肺炎 烟台市疾控中心最新提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