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李英锋(律师)编辑刘昀昀校对刘军
▲资料图。一位老人正在使用手机。图/新华社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日前,不少消费者投诉称,在多个App内看到“29.9元充值100元话费”广告,但进入链接充值时却遇到问题,或是29.9元石沉大海,或是仅收到门槛极高的优惠券,比如充值2000元话费才能享受优惠,有的则需充值20个月才能用完这些优惠券。
只需花29.9元甚至19.9元、9.9元,便能充100元话费,这样的广告无疑颇具诱惑力。然而,当消费者满怀期待地掏出真金白银时,却掉进了陷阱之中。而且,这些陷阱的“诱饵”多为各类App上的小广告,数量极大,受众广泛。
但无论如何,全面、真实、准确地宣传,都应该是广告营销的法律底线和诚信底线,也是商家的法律义务。这类“画饼式”充话费广告已属虚假广告,充值平台作为商家应当受到处罚;而相关App作为广告发布平台,也需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广告法》明确,“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广告主应当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部分平台在充值广告宣传过程中大玩模糊手法,在29.9元充值与100元话费之间建立直接的因果关系,并不告知消费者或不显著提示消费者充话费的具体规则、流程以及得到优惠的条件和门槛,诱导消费者掉进“陷阱”,显然已经构成了虚假宣传、消费欺诈等。这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也踩踏了法律底线、诚信底线。
事实上,“画饼式充话费广告”并非新问题,其违法侵权属性非常明显,一些App平台也针对此类恶意营销广告强化了巡查和治理。但总体而言,相关治理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治理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
值得注意的是,“画饼式充话费广告”大都未投放在传统广告位,而是利用技术手段,以插件方式寄生在一些网页或App旁边的插栏、支付结果页、跳转出的页面等位置,甚至是在劫持系统后以垃圾广告形式出现。可见,对这类广告的治理上,仍有着较大难度。
因此,相关App等平台方在对第三方广告代理加强管理的同时,也有必要强化巡检机制,提升技术甄别防治能力,完善相应的防范治理机制,并以消费者投诉较多的问题为线索,积极开展定向定点调查处置,全力压缩“画饼式充话费广告”的生存空间,从源头堵住消费侵权陷阱。
对于市场监管、工信等部门来说,则需加大依法约谈相关充值平台,及时查处其虚假宣传、消费欺诈行为,加大曝光典型案件的力度。也以此来警示消费者,倒逼平台经营者恪守法律底线,规范广告营销行为,为消费者营造诚信、安全、公平的话费消费环境。
总之,尽管治理有难度,一蹴而就也不现实,但不让“画饼式充话费广告”成为消费侵权牛皮癣,相关平台与机构仍有可为。与此同时,作为消费者,也需对类似的营销广告提高警惕,避免因贪图便宜而误入这种“画饼式”充值陷阱。
责任编辑:张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