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郭肖]“必须承认,当观众拿BBC的动物纪录片要求我们的时候,内心是有波澜的。在动物拍摄上,我们的技术还有很大差距。”在纪录片《众神之地》播出两集后,面对一些用BBC自然类纪录片作对比的质疑声,导演曾海若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上周一(8月1日),这部聚焦森林之王东北虎、海上精灵中华白海豚、雨林巨无霸亚洲象和雪山使者野牦牛的纪录片完结,B站播放量超4000万,豆瓣开分9.4。
伴随着四季更替,纪录片中徐徐展开的是一幅中国大地上的绝美图画,而当动物们配合着神思者的配乐出场,大自然的残酷与壮美也令不少网友直呼“每一帧都可以当壁纸”“今年最佳纪录片”;同时,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有人将它与BBC近两年备受好评、讲述动物内部关系的纪录片《王朝》对比,认为其拍摄技术不如BBC,也有人认为其“过度拟人、人类情绪太多”。
近日,《众神之地》导演在接受观察者网专访时坦言,在拍摄动物上,我们距离BBC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但《众神之地》真的不是一部纯自然的纪录片,而是一个人文自然纪录片。纪录片中所选择的这几种动物,如今,我们是无法脱离人类去谈论它们的,在某种程度上,这几种动物也在很大程度上被人类改变了;而对于牧民或者渔民们来说,也或多或少受到了这些动物的影响。
比如,随着环境栖息地的减少,夏季,野牦牛们会跨入牧民们的牧场“抢亲”、抢食物,对于牧民们来说,如何和这些“定时炸弹”相处是个问题;冬季,藏北羌塘无人区,走丢的小野牦牛往往会成为狼群的盘中餐,可随着国家自然保护区各管理站的一个个落成,小野牦牛成为了管护员们的“小跟班”……
7月11日晚,《众神之地》在B站上线,共4集。纪录片的英文名或许能提供另一个理解角度,The Land of Spirits,精神之地、心灵之地,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沿着祖先发展的轨迹,人们与动物在矛盾与交织中共同塑造了一种精神。
没错,这是独属于中国本土的“动物世界”。
牦牛,是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及其毗邻高山、亚高山高寒地区的特有珍稀牛种之一。粗暴界定的话,牦牛分为家牦牛和野牦牛。家牦牛属于牧民,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而野牦牛属于辽阔的荒原。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野牦牛的栖息地迅速减少,夏季,一些野牦牛会跨过牧场的护栏,寻找配偶。
对于青海措池村牧民江才来说,“最强赘婿”改变了他牧场里家牦牛的基因,不仅阻止了家牛的衰退,还能让家牦牛更加健硕,卖个好价钱。
但更多的情况是,野牦牛往往带着家牦牛离开,出生的家牦牛一代,也有可能因为渴望荒野追随父辈而去,这也极大打击了牧民们的收入。于是,纪录片第一集里最最催泪的一幕来了。
青海野牛沟的野牦牛昆仑是个“抢亲惯犯”,这次,当它现身时,牧民智达组织起队伍,先是用石头发起了一轮冲击,随后双方对峙着,人牛大战一触即发;
双方“兵力”悬殊,于是牧民们按照计划开始套牛撞车,一切似乎井然有序,直到人们将绳索套向一头小野牦牛,昆仑开始冲向智达的牛群;
小野牦牛也顽强地抵抗;
不断撞击……
责任编辑:祝加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