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爱国企:私企就没有职场PUA和办公室站队吗?

日期:07-03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贾璇|北京报道

又到就业季,100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告别校园,开启人生职场首场大考。面对今年竞争人数增多、经济增速趋缓、疫情多点散发、国际局势变化等多方面的客观因素,很多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悄然发生改变。

近日,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2022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该报告显示,2022年应届生对当前就业形势大多持保守态度,77.35%的应届生认为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仅有9.69%的调研人群对就业形势保持乐观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从应届生工作首选企业类型来看,央企、国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占比为42.32%。同时,央企、国企也正在扩大校园招聘编制的规模,今年有32%的央企、国企选择增加应届生编制,规模大于2021年。

伴随年轻人对于“铁饭碗”的日趋青睐,网络上也出现了质疑的声音,认为央企、国企是“死板”“躺平”的代名词。“这么年轻就进央企国企,会不会废掉?”等一系列担忧也在各种社交平台上,频繁被毕业生提及。

毕业生为何偏爱央企国企?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和多位应届毕业生聊了聊,希望从他们身上找到些许答案。

毕业生爱国企:私企就没有职场PUA和办公室站队吗?

为什么进央企国企?外派员工:极端时刻指望单位保命

今年4月,河北男孩张一帆在经过6轮面试和2轮笔试后,成功入职总部在北京的某大型央企,迈出自己职业生涯重要的第一步。

2014年,18岁的张一帆出国留学,先后在美国和英国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学业。多年的海外生活学习经历,让他对未来的规划更加超前。去年6月底,在距离毕业还有4个月时,他便开始筹备就业事宜。

“我在出国前就打算回国工作,就业目标瞄准央企或国企,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从所学专业本身考虑的。”张一帆向记者解释就业规划时说,自己学习的是新能源专业,考虑到未来长远发展,希望能够到行业里具有话语权的企业就职。他认为,在能源行业里,有能力覆盖产业上下游的企业,也就属央企和国企了。

在张一帆眼中,就职平台的“好坏”决定着毕业生职业生涯起点的“高低”。大型央企和国企在资金规模、人才储备、国家政策支持和承接国家级别重大项目上,有很大优势。“如果自己有机会参与其中,对于业务能力和个人能力的提升,可是难得的机会。”

央企和国企自身的稳定性,也让身在海外多年的张一帆感受到了强烈的安全感。“国内的发展越来越好,身边绝大多数留学生都选择回国工作。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大家普遍认为央企和国企的抗风险能力更强。我们都是应届毕业生,如果刚工作就被裁员和优化,对于自身发展是很不利的,简历上也不好看。”张一帆说。

在湖北男孩斌歌口中,“安全感”也成为他选择央企国企的重要原因。在很多朋友眼中,这近乎执念,而实际上事出有因。

斌歌本科就读的是外语专业,如果找专业对口的工作,大概率会在国外工作和生活。去年年底,他在参加某上市私企面试时,提出入职后在外派期间,如果自身突发疾病或者所在地疫情暴发需要回国,企业如何保障的问题,面试官倒也直言不讳地说:“如果实在买不到回国机票,就把机票钱折现打给你,你可以就地休假。”这一直接回答让斌歌很是意外,惊讶之余也彻底放弃了该公司的就业机会。

这次经历后,斌歌更加坚定了要进央企或国企的想法。“据我所知,国企在保障员工健康和员工关怀方面还是很到位的。像我这种常年在外的人,极端情况下可是指望单位保命的。”

斌歌还仔细对比了去年秋招和今年春招上,私企和国企的薪资情况。“之前我也以为私企会有更高的工资,但就我面试过的企业而言,仅仅在住房公积金缴纳的金额这一项上,国企就比有的上市公司高出10倍。”

摄影:《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肖翊

摄影:《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肖翊

私企外企是管理自由的代表?央企和国企人际关系复杂?

斌歌说,除了自己,在目睹很多企业因为疫情停工停产甚至被迫减员后,身边很多同学的就业心理都发生了明显改变。

“我们刚入学时,还没发生疫情,很多同学认为私企和外企是‘自由’的代表,管理上也灵活,企业文化也活泼。国企就特别死板,每天不停地开会,人际关系也更复杂。”斌歌说,疫情发生后,大家开始重新审视就业需求和观念,更加冷静和客观地去了解各家企业和单位,也更加谨慎地选择。

他认为,许多关于国企央企职场的说法,都是人们的刻板印象,是不科学的,因为加班与否和职场关系的复杂程度等问题,并不由企业性质决定。用他的话说:“私企里就没有职场PUA和办公室‘站队’了吗?这都不是绝对的。”

在斌歌对于国企央企的判断中,他父母的经历成为重要参考。据他介绍,父母就是从私企跳槽到国企,家庭生活也发生了积极的改变。

张一帆的父母则更加心仪他入职企业的“新人培养计划”,对于入职后5年内的工作已经有了初步规划。而且对于家不在本地的员工,该企业提供房租远低于市场价格的公寓,“我们是双人间,有阳台,家电齐全,拎包入住”。

北京男孩于博则更加钟情于央企的“人情味”。他说在自己马上入职的单位里,有很多“老师傅”,从实习就在那里工作,现在都快退休了,一辈子就专注一个领域和单位,同事之间也有更多了解。这和他在私企实习时,同事间行色匆匆,互相不太交流,疲于工作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作为央企新人的他,对新单位充满期待。“我会弹吉他,听说单位有很多联欢会,到时候可以秀一把”。

像于博这样充满期待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据4月底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联合多家单位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09—2021)》显示,青年网民在就业选择中,倾向体制内工作的比例更高。00后较90后更倾向体制内工作。

今年春招,全国各地的不少央企国企均表示扩大了招聘规模。

智联招聘发布《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截至4月中旬,46.7%求职毕业生获得offer,15.4%已签约。从毕业生签约的单位性质看,签约民企、国企的毕业生分别占31%、30.9%,共吸纳六成以上毕业生就业,是促进就业的双主力。

摄影:《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肖翊

摄影:《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肖翊

如何入职国企?双硕士海归:准备面试时,每天必看《新闻联播》

据张一帆介绍,从和自己同批次入职的毕业生简历中,不难发现国企和央企的受欢迎程度。“有好几位都是世界排名TOP10的名校留学生,研究生双学位的也很多,可见竞争激烈的程度。”

这种趋势早在前几年便初见端倪。据2020年应届生就业意愿指数显示,央企和优质国企位居第一,高薪民企外企位居第二。受疫情影响,在去年,毕业生入职国企特别是央企的意愿指数就空前高涨。

如今回想自己的成功入职,张一帆总觉得多少是幸运眷顾。实际上,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张一帆回想在海外准备面试时,为了能及时把握国内的行业动态,他时常翻阅相关部委、研究院和高校的报告和论文;也为了更及时地了解国内相关政策和资讯,每天跨着时差也必看《新闻联播》。

“我们和国内学生相比,获取国内动态的渠道少了很多,更别提企业校招的宣讲会和校园招聘了,只有自己想办法。”张一帆说,此次,自己入职的企业招聘信息,就是在学校华人学生会的微信公众号上看到的。

对于毕业生找工作的心得,他认为找自己专业匹配度高的就业机会,成功率才会高。“我身边也有同学想去投行工作,就很费劲,毕竟专业不对口,用人单位很难把握你的情况。”

同样成功入职国企的男孩贝嘉,生于1997年,也对“对口就业”表示赞同。他认为自己能够在众多应聘者中最终入选的原因,正是自己的专业和用人单位高度匹配。

智联招聘发布《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截至4月中旬,八成毕业生签约工作与专业对口,比去年小幅提高1个百分点。

此外,贝嘉认为应聘时,采用“广撒网”的方式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我当时尽可能把专业对口的企业都投了简历,从准备到成功签约前后差不多10个月,这期间还是挺焦虑的。”对于投简历,贝嘉特别提到,他感觉除了学历之外,实习经验和获奖经历也很重要,是应聘者相同条件下的加分项。而最重要的是,毕业生要提前培养职场意识。

“我感觉有些同学的职场意识有待加强,大学期间不能只埋头念书,也要抬头看看外边。”斌歌说,他所在的大学虽然只是广东的一所普通高校,但学校的整体职场氛围很是浓厚。“我们学校有很强大的校友能力,可以给学生们提供实习机会。”

为了“抬头看外边”,他在大二时开始主动参与实习,应聘上一个销售类兼职岗位。“专业肯定是不对口的,但我那时就想提前感受下职场气氛。而且销售类工作能快速锻炼沟通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他在面试中发现,很多文科生并不像外界印象那样,自带侃侃而谈的人际交往能力,很多还是需要在实践中锻炼。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一帆、斌歌、于博、贝嘉为化名)

责任编辑:张迪

游戏主播唱了一首歌被索赔10万 作曲家回应 视频|过火面积约400平方米 重庆一交易城门市发生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