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节能减排降耗、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东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4月20日,山东东营牛庄镇,新建胜利油田东营原油库项目正在紧张有序施工。图/IC photo
文|查志远
在城市经济的版图上,估计很少有人能想起那些常年默默无闻的小透明。
前不久,随着各地一季度数据的公布,山东各大城市GDP增速也相应出炉。其中,东营GDP名义增速超过14%,达到14.19%,在山东省一骑绝尘。
GDP增速位居山东全省第一,这并不是东营唯一可为外人称道的成绩。
2021年,山东东营人均GDP达到15.69万元,高于省会济南的12.42万元和省内明星城市青岛的14.03万元,排在省内第一、全国第11位。
如果从人均 GDP来看,这是山东省表现最突出的地级市。但要论“存在感”,还是比不上青岛和济南。
东营作为地级市成立于1983年,是山东16个地级市中较为年轻的一个。
东营,很年轻,也一直很低调。
1
富得流“油”
任何一座城市的发展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东营,位于山东省东北部、黄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带,东临渤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黄河流域节点城市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座人口仅219.5万人的城市里,坐落着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东营也是因胜利油田而生的“石油城”。
为适应胜利油田发展和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需要,1982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请示成立省辖地级市——东营市,1983年地级市东营正式成立。
由于东营建市较晚,缺乏工商业传统和基础。在立市的最初30年里,石油,几乎是这个城市的唯一支柱。在上个世纪90年代,石油对于东营的GDP贡献率一度达到70%。
跟很多资源型城市一样,随着开采了50年的油田进入衰退期,东营境内质量高的油藏基本已经开采殆尽,胜利油田也不得不向海上,向市外找油。
因为经济发展跟石油紧密相连,东营的经济增长受到油价波动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例如,2014年至2020年,由于国际油价处在低谷期,东营大部分时间的增速也都不到5%,最低的2015年,仅有1.1%。
虽然经济增长受到油价波动的影响,但是东营的经济总量一直保持稳定增长。
东营人均GDP多年保持全省第一,跟其常住人口全省最少有着很大关系。
拿去年来说,2021年东营GDP为3441.72亿元,在山东16个地级市中排在第11位,经济增速也达到近些年最高值8.5%,今年一季度名义增速更是突破14%。
东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东营常住人口为219.5万人,是山东16个地级市中人口最少的城市,占山东省总人口的2%。相比之下,省内临沂和青岛的人口均已突破千万,潍坊和济南也逼近千万,东营的人口规模确实不大,这也是东营人均GDP全省第一的主要原因。
除了去年人均GDP在全国排第11外,2018年,东营人均GDP曾一度高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近年来,名次虽有所下滑,但仍高居前列。
近些年,在各大石油城当中,东营市的GDP和人均GDP都位列第一。去年,东营也是和克拉玛依、继鄂尔多斯这样的资源型城市一样,在中国人均GDP排行榜上位居前列。
▲航拍东营黄河口新生湿地。图/新京报资料图
2
石油城的转型
“辉煌时刻谁都有,别拿一刻当永久。”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东营对这句话的理解,想必比其他地方都深刻。
自1961年4月16日被发现到如今,胜利油田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先后发现81个油气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6亿吨,累计为国家贡献原油12.5亿吨。
作为胜利油田的主产区和所在地,东营因“油”而建、因“油”而兴,经过多年发展,培育形成了石油化工、橡胶轮胎、石油装备、有色金属等产业集群,但能源结构偏重化工特征明显。
为防止“油尽而衰”,东营也在积极转型。
推进节能减排降耗、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无疑成了东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中,“减油增化”是东营近年来在产业上摆脱石油依赖的重要举措之一,具体来说就是减少对炼油行业的依赖,推进高端石化产业发展。
《2021年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减油增化”取得重大突破,化工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炼油行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第一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深入推进能源节约型城市建设,东营也借机大力推进能耗“双控”和煤炭压减,全面淘汰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
除了对石化产业本身,努力向产业链中高端拓展,大力推动石化产业“减油增化”外,东营也在加快培育新兴动能。高端石油装备、橡胶轮胎产业入选省“雁阵型”产业集群,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成为东营升级转型的新亮点。
2022年一季度,东营市采矿业增长仅2.1%,但制造业增长达11.5%,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55.1%。
去年,东营“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4.5%,占GDP比重达到19.6%。
东营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东营有209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净增130家,净增数量比上年增长88.4%。
除了“四新”,东营也在推进“四化”建设,即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和品牌高端化。
近年来,转型效果逐渐显现。2015年,东营GDP总量超过大庆。2021年,东营经济增速达到8.5%,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好于同类石油资源型城市。
▲东营天鹅湖蓄滞洪工程生态治涝。图/新京报资料图
3
第三产业成为东营发展新亮色
对普通东营人而言,或许很少有人在意人均GDP全省第一的优越感,在他们眼中,转型中的东营向何处发展可能更为重要。
从政策风向上来看,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东营作为衔接环渤海地区与黄河流域的重要战略节点城市,省会经济圈的工业大市和重要沿海港口城市,在深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融入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
为此,东营“十四五”规划提出,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互融互促的发展路子,聚力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作出示范。
此外,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上,东营也将加快融入山东的“省会经济圈”。2020年6月,山东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格局,省会经济圈也被重新注入活力与内涵。文件中提出促进济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7市一体化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在此前2007年以济南为核心的《济南都市圈规划》“1+6”发展格局中并没有东营,此次入围省会经济圈,就像当地媒体曾指出的那样,“是东营高质量发展路上的新机遇、新动力。”
另一方面,在产业发展上,第三产业正逐步成为东营经济增长的一抹亮色。
尤其是服务业,去年东营全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71.41亿元,比上年增长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6.9%。
新京智库梳理发现,近十几年来,东营市第三产业占比稳步提升,三大产业占GDP比例已从2008年的4.6:73:22.4变为2021年的5.3:57.8:36.9。
不过,东营的发展也不是没有短板,就像上文提到的,人口规模依然是制约东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东营也在如何吸引人才方面不断努力,这一点在发展高等教育方面就可以看出。据了解,东营高校缺乏的状况很快也将得到改变,目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营飞行学院、山东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都已决定布局东营。
不过,虽然人口总量不高,但是东营人才质量不弱。根据本报此前的报道,在大学教育程度方面,东营每10万人中就有2.19万人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仅次于济南(2.59万人)和青岛(2.25万人)。
时转光移,东营已走过了近40年的荣光,至今依旧在奔跑,持续前进,为明天的辉煌而蓬勃发展。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